ZKX's LAB

为什么柯伊伯带许多直径1000-2000km的小行星没有被划为矮行星,而只有950km的谷神星就可以? 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

2020-10-07知识9

柯伊伯带那么多小天体和矮行星,难道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碰撞形成一个大行星吗?大天体的形成都来源于小天体的碰撞合并。在柯伊伯带上,其实不乏体积大的天体,被开除的“第九。

为什么柯伊伯带许多直径1000-2000km的小行星没有被划为矮行星,而只有950km的谷神星就可以? 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都算作矮行星吗? 都说是带了。自然不是行星了。柯伊伯带是现时我们所知的太阳系的边界,是太阳系大多数彗星的来源地。有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约,所以冥王星应该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列,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冥王星的伴星。在距离太阳 40~50个天文单位 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片空虚,太阳系的尽头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满布着径从数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物体,热闹无比,就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上的这些物体是怎么成形的呢?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他们在绕日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后黏附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形成现在的样子。柯伊伯带是现时我们所知的太阳系的边界,是太阳系大多数彗星的来源地。有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约,所以冥王星应该排除在太阳系的行星之外,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其伴星。柯伊伯带天体在内太阳系有四颗所谓的近地行星,火星处于最外层。再往外是由气体和冰构成的超大行星。再往外,才是埋没在大群小行星和彗星之中的由冰和。

为什么柯伊伯带许多直径1000-2000km的小行星没有被划为矮行星,而只有950km的谷神星就可以? 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

冥王星所在的矮行星带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似乎并没有矮行星带的说法,一般都叫做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位于海王星之外远离太阳的位置,其中包含了像冥王星这样的矮行星以及一些小行星。对于他的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非常完善的解释。太阳系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其中行星的定义如下: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满足是以上三个条件就是行星,太阳系一共八大行星,满足前两个条件属于矮行星,冥王星属于矮行星,只满足第一个条件叫小行星。解释柯伊伯带形成的理论很多,但是这些理论都以一定的缺陷。通常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解释的话,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离太阳近的团块在绕太阳运动时,他们互相碰撞结合,形成了今天的行星,而在远离太阳的地方,这些团块由于深度冰冻而保留了下来,柯伊伯带的天体就是这些遗留物。以上理论的问题在于理论上柯伊伯带的质量和实际质量相差太大,按照以上理论形成的柯伊伯带的质量应该是目前实际柯伊伯带质量的100倍,所以科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柯伊伯带的形成原因。目前有一种能避开柯伊伯带质量不足的说法是柯伊伯带的天体是在距离太阳更近的位置形成,然后被海王星甩到柯伊伯带。

为什么柯伊伯带许多直径1000-2000km的小行星没有被划为矮行星,而只有950km的谷神星就可以? 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中有很多本不应存在的大星体,它们从何而来?

矮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有何区别? 矮行星是行星,柯伊伯带是小行星带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称侏儒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的一组独立天体,此定义仅适用于太阳系内。简单来说矮行星介乎于行星与太阳系小天体这两类之间,但会议后天文学家对此类天体定义仍有争论。一、定义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中确认了矮行星的称谓与定义,决议文对矮行星的描述如下: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随后并把三颗已知的天体:冥王星、原为1号小行星的谷神星与柯伊伯带天体阋神星划入矮行星之中;而该会未来亦会把外海王星天体或者小行星带的一些符合定义的太阳系天体划入矮行星之列。与行星定义的不同处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轨道上相邻的小天体,因而使冥王星从行星改列为矮行星,因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带上邻近的小天体,而矮行星将选自传统中被认为是较小天体的小行星。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谷神星、冥王星(134340)、齐娜(2003UB313),总计三颗。柯伊伯带是。

阋(xi)神星(小行星序号:136199 Eris)是一个已知最大的属于柯伊伯带及海王星外天体的矮行星,因观测

#九大行星#柯伊伯带#太阳系#小行星#冥王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