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漳州:诚心“城”意 邀您“芗”伴

2020-07-20新闻9

时光在这里累积底蕴,岁月在这里挽住流年。

芗城区,地处九龙江西溪、北溪夹峙的漳州平原。自唐贞元二年(786年)以来,芗城一直作为州、郡、路、府之治所(政府驻地)。千年城址未变,文脉绵延,生生不息,既留下了“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的漳州古城,也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贤人志士,涌现出诸如“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等特色鲜明的地域名人。

历史、文化,转变、创新……近年来,芗城区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找准旅游与文化的最佳连接点,让镌刻着厚重历史文化印记的古城,在时代的发展与前行中熠熠生辉。2019年,芗城区接待游客逾12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87亿元。

着一袭轻装,沿老街慢行,轻扶文庙石碑,瞻望古老的牌坊……

一座建筑,一段记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漫步于漳州古城内,鳞次栉比的城景、霓虹流光的夜景,唤起的是数百年来发生在城内,被记载和被传说的故事。文化与景物之间相映成趣,在全面呈现景点之美的同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真诚的人文关怀,为旅游赋予深度与更多意义。

“旅游看的是文化,现在的游客更加倾向于深度游和体验式旅游。”近年来,芗城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挖掘本土人文资源优势,以旅为由,以文铸魂,找准旅游与文化的最佳连接点,用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推进资源全域利用、产业全面融合、市场整体营销,推动芗城的“诗与远方”走得更远更广。

文化底蕴经历史长河洗礼而浓厚

芗城区历史悠久,即便是在现代化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城区许多地方领略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而这其中,漳州古城便是芗城传统文化聚集之地。

历史上漳州古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往来京畿必经漳州,因而城市发展较为迅速,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一度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

“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特色最佳概括。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古城内依旧保存着众多文物古迹。现有漳州府文庙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漳州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所2处省级文保单位,漳州府衙旧址、东西桥亭及宋濠、太平天国侍王府等10处市级文保单位,还有骑楼竹篙厝、番仔楼等大量古街特色建筑和涉台文保点。同时人文底蕴深厚,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八宝印泥等7项,近1.7万名老居民活态传承着历史,同时古城又是芗剧、锦歌等戏曲和漳州小吃美食的荟萃之地。

而距离古城8公里远的天宝镇珠里村,则因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而被人们熟知。作为林语堂的祖籍地,珠里村建有林语堂纪念馆,该馆于2000年2月23日奠基,2001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纪念馆采用现代陈列手段,以照片、实物、场景与模型、多媒体造型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了林语堂先生生平及创作成就。展厅共展出照片137张,实物48件,复制品42件,书刊346本(册),声像资料25盒(片)。作为漳州芗城的一张人文名片,林语堂纪念馆在加强和扩大漳州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往来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

旅游产业为本土文化搭建展示的平台

在世界发展进入“旅游时代”的当下,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有了文化支撑的芗城,自然也大开“城门”,站上了旅游产业的舞台。

2012年,林语堂文化园区建设完成,长达2.65公里的木栈道及1.45公里登山道,贯穿16个园区景点,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绝佳场所;2017年,芗城区委区政府积极运作,将“台北林语堂故居”按一比一比例整体复制到林语堂文化园区。至此,“林语堂纪念馆”与“林语堂故居”相互对应,蔚为奇观。目前,香蕉海景观提升工程(一期)及林语堂晚年故居建设工程完成,语丝书吧也正式对外开放,可供游客阅读购买林语堂著作、漳州本地作家著作等近千册,展示有芗城区自主开发的语堂文创产品。京华剧场定期滚动播放语堂著作改编的影视作品及本地拍摄的林语堂系列微电影,将生态和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让群众既能享受蕉海风光,又能感受文学大师的魅力。

与此同时,漳州古城也在为做好文旅融合的这篇文章而添砖加瓦。2014年10月,立项总投资32.15亿元的漳州古城保护建设(一期)项目启动实施,被列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福建省“十三五”旅游重点项目、省级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目前,古城一期项目基本完工,完成文庙展陈和泮池片区整治、古城三个入口和停车场建设、12条道路改造和6万多平方米建筑修缮,以及东宋河文化景观带示范段建设和古城夜景施工等项目,使古城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提升,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漳州古城记忆馆、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漳州非遗展示馆、林语堂许地山杨骚文学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和漳州南词传习所、漳州锦歌传习中心等“五馆一所一中心”建成开放,漳州非遗展销中心、漳州片仔癀博物馆、北京大福堂国医馆、凯笙琴艺、古城味道、“和囤居”“福味楼”“贰拾陆号”餐馆、海西博文书店、“花样漳州”体验店、天福茗茶、“茶之序”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拾年私人影院等业态相继进驻,太古桥漳州小吃街、北京路及修文西路老手艺一条街初步形成规模,让古城人气不断提升,连同华侨新村成为漳州城市的“会客厅”。

文旅融合激发城市新活力

现如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到景区简单的吃美食、拍照打卡,他们更加愿意去聆听锅边糊、蚵仔煎等古早味小吃的来源,了解东宋河千年来的变迁,以及台湾路上那些“商务印书馆代理处”“万圆钱庄”“金葫芦齿科医院”等老字号背后的故事。

文旅融合,不只是简单的“1+1=2”,只有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去年6月,古城实施核心区非机动车限行,并主动延长各展馆、漳州文庙等景点的开放时间,组织策划了小吃长桌宴、露天放映老电影、文化圩日、非遗表演、文化快闪等旅游活动。一系列活动让古城重现了繁华景象,不仅让游客收获回忆,不枉此行,也让市民记住乡愁,传承文明。据统计,2017年古城游客接待量近100万人次,2018年古城游客接待量近170万人次,同比增长70%。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旅游体验,芗城区委区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旅游管理体制和配套设施。实施“放心游芗城”旅游服务承诺,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结合市区提升“十项行动”,开展“漳州芗城·古城文化节”“林语堂文化节”、非遗进古城等活动,举办非遗展演、孔庙诵读、探花巡街等活动近20场次,去年国庆节期间,古城游客突破20万人次。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245.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7.37亿元,与去年同期分别增长约18.5%和28.3%。

在文旅融合的带动下,珠里村成为芗城区第一个省级乡村旅游村,并入选漳州市“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示范村和标杆村。漳州古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先后有《云水遥》《海峡》《剧场》《红色金融家——高捷成》等一批影视剧在古城内取景拍摄。2019年元宵前夕,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漳州老街:一街连两岸”为主题播出专集节目。

文与旅相伴,文因旅而活,旅因文而兴。如今的芗城,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正以开放的姿态散发出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