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白字戏的历史溯源 白字戏肖光祖拜寿下

2020-10-07知识10

白字戏的历史溯源 广东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汕尾市海陆丰白字的专称。流行于广东汕尾市 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除方言略有差异外,几乎相同,可见白字戏与正字戏、梨园戏和潮剧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汕尾市海陆丰白字戏,原有生、旦、净、丑、末、外、贴七个行当,后来末与外合一为公,加个婆(老旦),又是七个行当,极似福建梨园“七子班”的设置。传统文戏有二百多个,分为大锣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三与五娘》、《肖光祖》、《秦雪梅》、《王双福》、《杨天梅》、《高文举》、《崔鸣凤》等八大连戏)、小锣戏(如《苏六娘》、《杜十娘》等)、反线戏(如《山东响马》、《双。

#白字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