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家苏风丽是哪里人? 苏凤丽,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苏家山人,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秦腔婉约派肖(玉玲)派亲传弟子,主攻正旦,闺阁旦,代表剧目有《锁麟囊》、《大河情》、《飞将军李广》、《火焰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苏凤丽幼年受苏家山家乡的秦腔自乐班和样板戏的熏陶和影响,很早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秦腔艺术细胞,后来进入平凉市艺术学校系统的学习秦腔表演艺术。她踏实勤奋,悟性极高,受到了当时平凉市艺术学校各位老师的青睐。毕业后进入平凉市秦剧团工作(原平凉地区秦剧团)。俗话说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由于苏凤丽在戏校打下的扎实基础和极强的艺术理解能力,机缘巧合下,被秦腔肖派创始人肖玉玲收入门下,传授技艺,使其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她才有幸进入秦腔赫赫有名的名团甘肃省秦剧团,并且在名家辈出的甘肃省秦腔团,凭借着其扎实的技艺迅速崭露头角。苏凤丽可以说是继窦凤琴之后,甘肃本土旦角演员中的集大成者,她的技艺水平精湛,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上循规不蹈矩,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善于有规律的创新。她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在物欲横行的当下,对秦腔的发展充满信心,。
甘肃秦腔是不是和陕西的五路秦腔一样,也有几路之说吗? 在甘肃,明清以来流行在境内东南一带的各种声腔或剧种,如“西秦腔”、“陇西梆子”都是外地人对秦腔的早期称谓。而流行在甘肃境内西部(一般称河西)的各民族音乐、说唱等民间艺术被称为“秦声”。清乾隆四十四年(1705)王曾翼在所撰的《甘州志》卷四《风俗》中说:“乐操土风,即以占德。拊缶弹筝,本秦声也。乾隆年间编纂的《甘州志》亦有类似记载:“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甘肃秦腔演出剧目中,以鬼神戏、忠烈侠义戏最多,这些戏多以净、生为主要脚色,尽管各行演员不乏名家,却以净行为最(包括生行兼演净行的演员)。这些演员大多为甘肃籍,在甘学艺,已知最早收徒授艺的艺人是清乾隆三十一年通渭店子村的柱官。清咸、同年间,甘肃秦腔逐渐形成三大流派,即东路、南路和中路。南路:流行于甘肃南部天水、陇南和定西地区的部份县乡,南路秦腔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的武山宁远班子(又称于家班子),班主于大班长颇负盛名,收徒甚多,生徒中以博邦最为称著。清同治年间成立的天水魁盛班(西秦鸿盛社)先唱小曲,后改秦腔,艺传三代,人才辈出,有李炳南、温银水、陶大净、赵玉华、罗罩罩等。甘肃南路秦腔先受陕西西路秦腔和汉调桄桄的影响,后经。
朗诵唐诗用普通话和陕西话哪个更贴合诗中意境?为什么? 对古韵来讲陕西话更合律。谢邀
秦腔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有那些流派?真的是“百戏之祖”吗? 秦腔发源于古代陕西、甘肃等地的民间小曲,成长壮大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历经各朝各代的艺术家反复锤炼、创造,而逐渐形成。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一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发展,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其身段和特技有:趟马、吐火、喷火、担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秦腔的唱腔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类,欢音善于表现轻快活泼、喜悦的感情,而苦音则长于表现悲愤、凄凉的感情,丰富多彩的唱腔能够很好地表现各种感情。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秦腔的角色分类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即角色分为四生、六净、二旦、一丑等13门,而这13门又可细分为28类。各门各类都有其特色,都有着名的演员、著名的戏剧段落。秦腔的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以取材于“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者悲剧故事的剧目居多,剧目无论在数量还是。
崆峒区的历史文化 陇东皮影,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从工艺上讲,陇东皮影造型外轮廊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
彬县的民族习俗简介 彬县旧名邠/豳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
华亭曲子戏有什么特点? 华亭曲子戏,是流传于甘肃省华亭县的民间传统戏剧,因流传地域不同,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唱腔属于联腔体,即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100个左右,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为平凉市所独有。其剧目全部是小折戏,它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他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华亭曲子戏起源较早,大致在10世纪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他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一些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道具,仍然使用清唱时观众围圈而坐的习惯。整个曲子戏大约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20世纪初,一直流传在华亭县民间的一些固定乡村,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华亭在明代建县,因地靠关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共存,回汉杂居,容易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到清代,因政治比较稳定,这里经济发展很快,除了采煤业,陶瓷生产也很兴盛,带动了。
哑女告状的秦腔剧目 《哑女告状》戏曲剧目,该剧连续7年,每年演出数场,均有较高上座率,截至1987年,演出近700场。1986年邀马科参加导演,王列参加舞美设计,梁伟平扮演陈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