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苏轼诗九死南荒吾不恨

2020-07-20知识10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诗乃元符三年(1100)苏轼北渡琼州海峡时所作。参横斗转,夜近三更,诗人仍然心潮起伏,十分兴奋。因为,今夜渡海后,谪居生涯已经结束,如同久不止息的风雨,此刻已经收敛放晴。政敌横行犹如蔽月浮云,终于消散。自己一生清白,正如这天容海色,一片澄清。点缀,此处有遮蔽,玷汚意。典出《晋书谢重传》“月明夜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不如微云点缀。透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对这前四句,清纪昀评曰:\"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体即是以景拟情,情见象外,诗人将丰富的情感贯穿其间,因而显得景情相融无迹,气韵雄浑生动,自然天成,而无堆垛滞涩之感。空余二句,以典写意。乘桴,典出《论语公治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奏乐,典出《庄子天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意谓我既渡海北归,就不必再生孔子乘桴浮海的感叹了,大海涛声犹如黄帝奏乐,令我粗知老庄忘得失,齐荣辱的哲理。末二句是全诗抒情重心。九死,语出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意思如何?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出自宋代苏轼诗《六月二十日渡海》。南荒:这里指海南岛。兹:这,此。意思是:就算在这万里南荒死上九次,我也没有什么可遗恨的,这次。()在遇赦北归时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海南的感受。A. 参考答案:C“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东坡自提金山画像,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少年成名,二十岁就高中状元的苏轼,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如此的悲惨。早年还能当一个州的父母官,得罪了变法派,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类似民兵队副队长)。好不容易守旧派当政,被招回京,又再次引言获罪与守旧派。把两边都得罪了。结局可想而知。此后是一路贬贬贬。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这时他已经五十九碎了。三年后,更是再次被贬,这次是儋州。现在的海南岛。儋州是苏轼仕途的终点,被放逐到儋州时他已经六十二岁。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来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写于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遇到大赦,自海南北还时所做。这首诗回顾了被流放南方的经历,抒发北归的兴奋之情,更是在诗尾表达了九死不悔的傲然和豁达。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横斗转,是所见的星空,欲三更点明时间。虽是半夜,可是黑夜已过。“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问题: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前言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首诗用典比较多,另外关于最后这两句,后人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后两句显示了苏轼的度量,有人则认为苏轼不知自省,因此不可效仿。一、东坡的度量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评价到:初,坡与弟子由相别渡海,既登舟,笑谓曰:“岂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者耶?元符间,量移广州,由澄迈北渡,赋诗有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人服其量。当年苏轼从惠州被贬往昌化军(海南儋州),苏轼和弟弟苏辙分手渡海,登舟时笑着说:这不就是孔子所谓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吗?可知苏轼这首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颈联其实是前有伏笔的: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苏轼当年跟弟弟开玩笑说,道不行,我就学孔子出海了。现在接受诏书,让我北归到广州。我当年”乘桴“之意也可以放下了。另外,如今我也有点理解《庄子》中轩辕黄帝”奏乐“的含义了。《庄子·外篇·天运》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欢迎收听小阿蛮诗词课堂。嘿嘿。一、老规矩,读古诗词,第一步肯定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中的最后两句,全诗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21岁中进士,此后几十年一直在当地方官,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全国到处跑。43岁,苏轼在湖州任上。他写诗嘲讽朝廷新政,就被新党的人收拾了一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之后,宋哲宗即位不久,苏轼被赦还;58岁那一年,章惇等人又编了什么借口,再次收拾了苏轼一顿,这次贬到了惠州(今天的广东惠阳),但是还没完,几年后,前后两年半左右的时间,苏轼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到了海南儋州。非常凄惨,这一年苏轼已经62岁了。苏轼在海南呆了三年的时间,直到宋徽宗即位,朝廷大赦,苏轼也在被赦之列。在他收拾好行囊北归的路上,就写了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大概不会想到,明年的差不多这个时候,自己就要告别人世了。二、小阿蛮讲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题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有时间,有事件。时间就是六月二十日,晚上;事件就是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诗人接到圣旨,从海南乘船北归途中写的一首诗,诗歌概述了自己三年的海南生活,表示了对险恶的境遇和卑劣政敌的不以为然,表现了东坡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原诗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人写完这首诗后,在北归途中因病而停止了歌唱,怎样欣赏苏轼这首晚年的绝唱呢?其一,连降四级,一贬再贬的不幸遭遇。苏轼晚年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重用苏轼的太后去世了,苏轼教诲五年的哲宗亲政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哲宗很厌恶太后身边的人,重新起用新党人士,以章惇为宰相的新的内阁,开始疯狂报复元佑党人。新党仍以以前蔑视皇帝的罪名,弹劾苏轼,苏轼由三品要员,河北定州知州,被连下四道圣旨,降为惠州别驾,不得签约文书,为九品文官,比上一次贬谪黄冈更惨。由北方到荒蛮的岭南,行程几千里,苏轼到惠州生活了四年,觉得很舒服,准备终老此处,可惜刚建好的房屋才住了几个月,又被贬为琼州别驾。这一次被贬到天涯海角了。据说,章惇看到了苏轼的诗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皱着眉头恨恨地说。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应该是“九2113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261”九死南荒吾不恨,4102兹游奇绝冠平生。1653[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出自]北宋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佑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