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将军造反,底下吃那些皇粮的士兵们,为何会选择追随?

2020-07-20新闻6

这个主要还是一个军队控制的问题,古代的帝王很少有直接控制军队的。

其大都是通过命令将领来达到控制军队的效果。换句话说,将领才是军队的直接领导人,而士兵只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马首是瞻”。

所以古代皇帝们搞出了虎符、监军这样的措施,来限制武将。但是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武将篡逆夺权的情况屡见不鲜。

之所以将军能频频煽动底下士兵一同造反,具体来讲,就三个原因:

第一、士兵不知情

封建社会的皇帝,贵为天子,高高在上,一点都不亲民。而且当时的传播手段非常原始,普通百姓和普通将士根本就没见过皇帝的尊容,没有听过皇帝的声音,皇帝的旨令都是通过将军一层层传达下来,底层的将士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指令是真是假。

既然是谋反,所以策划的将军们必然不会太过“招摇”。

在起兵之前需要进行很多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过程分为众多方面,将军的下属们每个人只会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数人分到的任务都看不出有任何谋反嫌疑。

只有负责屯粮和打造兵器的将领才能看出端倪,不过这两个工作都是由谋反“合伙人”来筹备。

况且在这个过程中将领们对朝廷仍然是非常恭敬,和平时的态度没什么区别,就算是某个小兵看出了一些问题,那他也不敢私自报告中央,毕竟事情得不到确定之前,他的行为就相当于诬陷将军谋逆,这也是一个杀头之罪。

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在发兵之前得知自己是“叛军”的消息,这个时候就算是想回头都没有机会了。

而且更多的时候,普通的士兵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因为那些将军们会打大义的旗号,什么“清君侧”、“诛奸臣”,“勤王之师”等等。让这些士兵,没有了心理负担。

比如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月底,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在范阳反叛,事先只有几个最核心的亲信知道安禄山这次是要搞叛乱。事先,安禄山伪造了唐玄宗的一道旨令,召集将领们宣布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当时大家的反应是“愕然相顾,莫敢异言”,有人可能有些疑惑,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质疑,因为这等于是挑战安禄山的权威。而且,安禄山一向是皇帝的宠臣,万一这道密旨是真的呢?自己岂不是找死?

这种命令的真实性在短时间之内根本是难以验证的,大家别无选择,只能听令。

没办法,士兵能接触到的消息源头就只有将军,所以肯定信将军的,士兵发现真像已经晚了。只有硬着头皮一起干。所以平乱,皇帝都要先下质疑对参与的士兵免揪责任。

第二、忠诚度不够

历史上造反的将军,之所以有底气敢同皇帝叫板,主要是因为手下有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而如果帐下的军士皆效忠于皇帝,那么这样的将自然也不敢与朝廷分庭抗礼。

虽然说古代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忠君”行为,但是这也是相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文人多经历了“忠君”理论的洗礼,在自己的思想深处就培养出了忠君的观念。

可军营中为伍的军士就不是这样了,古时有很多罪犯会被发配边疆以充军,所以军队的整体思想觉悟是远远不够的,可军营之中又没有开设什么“思想教育”课程,导致这些士兵心中无君主,只有将军(就算是有也没有特别强烈)。

对苦大兵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没差别,关键是谁给自己发军饷。说的现实点,其实只要你有钱,能给高官厚禄,就有人跟着你造反。如果你没钱,只是有一腔热情,那不好意思,你自己冲上殿去找皇帝单挑吧

总之,他们跟着自己的将军举兵之时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一旦成功夺权还能分到很多的好处,这样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士兵们看来,远远要比忠于一个跟自己没多大相关的人“实在”的多。

第三、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不够

虽然说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存在一个“土皇帝”,中央凭借官员系统会对地方政权产生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的限度就非常有限了。

尤其是在军营之中,山高皇帝远,皇帝常年不“露面”,没有特殊的功劳也不会对士兵们进行奖赏,所以士兵们心中对于皇帝只是个象征性的概念。

将军每天不仅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各种训练也会经常视察,而且粮饷物资也都会由将军统一分配,时间长了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士兵都把将军当作了实际的“君主”,中央的地位在军营里是没法比得过“发工资”的人的。

况且一旦士兵犯了错误,将军不用上报就有生杀大权,普通士兵的小命都被将军拿在手里,这样一来士兵们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将军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会跟着干什么,虽然谋反是不忠行为。

尽管粮饷是朝廷发放的,或者说士兵吃的是皇帝的军饷,但因将军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出现士兵效忠于军事领导的情况。

但是历史只会记载领兵的将领,普通的士兵是否参与谋反都不会对自己的名声有什么影响,所以他们跟随自己的将军之时是没什么顾虑的。

从多个层面来看,士兵跟随将军谋反一是有利益趋势,二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将军在地区稳固了自己的势力以后,“远在天边”的中央政权确实防不胜防。#皇帝#安禄山#唐玄宗收藏

在起兵之前需要进行很多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过程分为众多方面,将军的下属们每个人只会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数人分到的任务都看不出有任何谋反嫌疑。

只有负责屯粮和打造兵器的将领才能看出端倪,不过这两个工作都是由谋反“合伙人”来筹备。

况且在这个过程中将领们对朝廷仍然是非常恭敬,和平时的态度没什么区别,就算是某个小兵看出了一些问题,那他也不敢私自报告中央,毕竟事情得不到确定之前,他的行为就相当于诬陷将军谋逆,这也是一个杀头之罪。

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在发兵之前得知自己是“叛军”的消息,这个时候就算是想回头都没有机会了。

而且更多的时候,普通的士兵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因为那些将军们会打大义的旗号,什么“清君侧”、“诛奸臣”,“勤王之师”等等。让这些士兵,没有了心理负担。

比如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月底,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在范阳反叛,事先只有几个最核心的亲信知道安禄山这次是要搞叛乱。事先,安禄山伪造了唐玄宗的一道旨令,召集将领们宣布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当时大家的反应是“愕然相顾,莫敢异言”,有人可能有些疑惑,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质疑,因为这等于是挑战安禄山的权威。而且,安禄山一向是皇帝的宠臣,万一这道密旨是真的呢?自己岂不是找死?

这种命令的真实性在短时间之内根本是难以验证的,大家别无选择,只能听令。

没办法,士兵能接触到的消息源头就只有将军,所以肯定信将军的,士兵发现真像已经晚了。只有硬着头皮一起干。所以平乱,皇帝都要先下质疑对参与的士兵免揪责任。

第二、忠诚度不够

历史上造反的将军,之所以有底气敢同皇帝叫板,主要是因为手下有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而如果帐下的军士皆效忠于皇帝,那么这样的将自然也不敢与朝廷分庭抗礼。

虽然说古代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忠君”行为,但是这也是相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文人多经历了“忠君”理论的洗礼,在自己的思想深处就培养出了忠君的观念。

可军营中为伍的军士就不是这样了,古时有很多罪犯会被发配边疆以充军,所以军队的整体思想觉悟是远远不够的,可军营之中又没有开设什么“思想教育”课程,导致这些士兵心中无君主,只有将军(就算是有也没有特别强烈)。

对苦大兵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没差别,关键是谁给自己发军饷。说的现实点,其实只要你有钱,能给高官厚禄,就有人跟着你造反。如果你没钱,只是有一腔热情,那不好意思,你自己冲上殿去找皇帝单挑吧

总之,他们跟着自己的将军举兵之时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一旦成功夺权还能分到很多的好处,这样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士兵们看来,远远要比忠于一个跟自己没多大相关的人“实在”的多。

第三、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不够

虽然说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存在一个“土皇帝”,中央凭借官员系统会对地方政权产生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的限度就非常有限了。

尤其是在军营之中,山高皇帝远,皇帝常年不“露面”,没有特殊的功劳也不会对士兵们进行奖赏,所以士兵们心中对于皇帝只是个象征性的概念。

将军每天不仅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各种训练也会经常视察,而且粮饷物资也都会由将军统一分配,时间长了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士兵都把将军当作了实际的“君主”,中央的地位在军营里是没法比得过“发工资”的人的。

况且一旦士兵犯了错误,将军不用上报就有生杀大权,普通士兵的小命都被将军拿在手里,这样一来士兵们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将军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会跟着干什么,虽然谋反是不忠行为。

尽管粮饷是朝廷发放的,或者说士兵吃的是皇帝的军饷,但因将军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出现士兵效忠于军事领导的情况。

但是历史只会记载领兵的将领,普通的士兵是否参与谋反都不会对自己的名声有什么影响,所以他们跟随自己的将军之时是没什么顾虑的。

从多个层面来看,士兵跟随将军谋反一是有利益趋势,二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将军在地区稳固了自己的势力以后,“远在天边”的中央政权确实防不胜防。

#安禄山#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