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历史上,如何评价董福祥这个人? 董福祥,字星五,1839年生于甘肃环县。董福祥早年追随左宗棠,参与了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等系列战役,并始终镇守新疆、甘肃,对清廷稳定西北有大功。董福祥也因功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等职。董福祥的父亲是甘肃当地哥老会的首领,受西北民风及父亲影响,董福祥自幼习武,不爱读书。清朝末年,清廷腐败,列强环伺,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土地贫瘠的西北,民族矛盾尤其尖锐。董福祥利用父亲在哥老会的关系,组织汉民建立团练,保卫地方,受到了当地汉人的普遍欢迎,实力不断壮大。由于当地官府的欺凌,董福祥率部起义,到同治七年,董福祥部已占领陕西甘肃十余县,并自封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同年,由于活跃于山西境内的捻军进入陕西,衔尾追击的湘军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随即对董福祥部发动进攻,将董军击败,受池鱼之殃的董福祥随即向湘军投降。击败董福祥部的湘军将领是左宗棠麾下大将刘松山,刘松山很赏识董福祥的军事才能,他任命董福祥为前敌总指挥,并将董福祥部裁汰精简后,编为董字三营。从此,在左宗棠麾下,董福祥屡立战功,他先后多次平定西北叛乱。尤其爆发于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声势浩大,危害极重。董福祥在左宗棠麾下以作战勇猛,战力强劲著称。最终在董福祥。
当年康有为和光绪皇帝为什么都那么信任袁世凯? 首先,当时的政局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光绪皇帝没有任何实权,虽然有变法维新的迫切愿望和维新派的支持,但有以慈禧太后和荣禄为代表的顽固派极力阻挠,所以他们有了铲除荣禄,软禁慈禧的念头。其次,发动政变需要军队,而袁世凯此时在天津操练新军,被认为会支持维新,于是谭嗣同就夜访袁世凯,袁世凯也是答应了的,最后却跑去向荣禄告了密。最后,其实不是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有多么信任袁世凯,而是自己手里没有军权,又需要军队的支持,死马当活马医的情况下想到了袁世凯而已。
董姓有什么历史名人? 董存瑞、董振堂、董文华、董其武、董必武、董仲舒、董小宛、董庭兰、董其昌、董邦达、董邦政、董作宾、董解元、董福祥、董承、董晋、董琬、董槐、董和、董宣、董浩、董诰、董源、董贤、董永、董奉、董允、董郎、董卓、董平、董卿。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假如有人穿越过去变成了咸丰,他会发现扮演大清皇帝这个游戏,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儿乐趣都抠不出,不是丢…
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为什么不愿意逃走? 戊戌政变爆发之后,谭嗣同不走不避,泰然赴死。对此,后世多有揣测与诠释。我以为最可信的说法,出自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据其回忆,谭嗣同在日本使馆与梁启超诀别,列举了四点宁死不逃的理由:“一、大概往后十年八年,国内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逃亡的话,我既不会讲英语,又不会讲粤语,而华侨多是广东人,我的一切活动能力都会消失,成为废料。二、我父亲在官,我跑了,一定株连家属。三,我有肺病,寿命不会很长了。四、世界史先例,政体转变,无不流血,让我来做个领头人吧。你该逃生,我则待死。这番话,应是梁启超转述,可视为准一手史料,其价值,不仅在全面(我们论谭嗣同之死,往往纠结于某一个原因,实则完全可以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合乎情理。此前我们往往忽略了谭嗣同的个人尤其身体因素。他好任侠,善剑术,不过体质不佳,幼时重病(白喉病),“短死三日,仍更苏”,由此得字“复生”。前面提到,他应征北上之时,曾在武汉大病一场,“晦气满面,又内伤症已见,干咳不能寐,肝气横烈”,不得不在父亲的巡抚衙门休养十余日,后因光绪电旨催促,只能不顾病体,毅然北行。抵京之后,病情加剧,毕永年《诡谋直纪》写八月初一日(9月16日)见谭嗣同,有“谭又病剧。
八国联军侵华的整个事件中,慈禧的种种行为有什么意图? 被歪曲的八国联军之战 八国联军之战是被官方歪曲或误解最严重的一段中国近代史。八国联军为什…
当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讲,分别会有怎样的解读? 1:支持楼上部分观点,首先定义一下 侵略。诸位大牛对侵略的定义来自维基和联合国的定义,那我就要问.
董姓有什么历史名人? 董卓:首当其冲,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董小宛:明末“金陵八艳”之一董平:水浒里大名鼎鼎的双枪将“董平”董必武:伟大的革命家,法学家,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中共的创建人之一。董允:三国名臣,蜀国“四相”之一。董和:董允的爸爸,诸葛亮的好帮手。董奉:三国时的医学家。董琬:南北朝外交家。董庭兰:盛唐时著名的琴师。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董永:娶神仙那位,历史上也有其人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贤:西汉大司马。董源:五代南唐画家。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董邦达:清代著名画家,清代画中十哲之一。董诰:董邦达的儿子,也是个画家加清官。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董宣:东汉洛阳令。董仲舒的五代孙。董晋:唐朝宰相董邦政:明朝抗倭名将董说:清代文学家董作宾:甲骨学家实在太多,写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