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伤寒论和解少阳

2020-10-06知识5

伤寒论的98条和99条怎么理解和区别呢? 这两条怎么区别帮题主贴原文。98条 太阳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

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伤寒论和解少阳

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2019年7月19日19时19分:1-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2-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皮,内不及脏。3-宜和解,忌汗、吐、下。4-兼证:a、兼表:柴胡桂枝汤。b、兼里:柴胡加芒硝汤。c、兼太阳未解及太阴脾寒证:柴桂干姜汤。d、兼错杂证:柴胡加龙牡汤。e、兼阳明里实:大柴胡汤。f、热入血室,可用小柴胡汤。5-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但见一证便是”。6-方用:小柴胡汤。

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伤寒论和解少阳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把外感热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病证,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类病证间的传变关系。以指导临床的立法和处方。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故也是脏腑十二经的病变。故此,六经辨证对其他病证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少阳即是三阳中,阳气少的部分,在胆和三焦,由于少阳居太阳和阳明之间,病邪旣不在太阳之表,也未达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一般指少阳胆经而言,可自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治法:和解少阳。方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名方,除和解少阳外,还可加减以调和肝脾,如逍遥散(丸)。前人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临床上广泛加减应用。在屠呦呦团队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之前,还用小柴胡汤加酒炒常山,草果以治疟疾。以上回答,供参考之。

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伤寒论和解少阳

《伤寒论》104条释文何解? 借用一下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直译:伤寒十三天还没有好,胸肋满而且要呕吐,白天有潮热,已经稍微拉稀,这是柴胡证。用了下法没有拉稀,现在反而拉稀,这是大夫用了丸药下法,这不是治疗。潮热的人,实证,首先要服用小柴胡汤用来解外表,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意思是:如果伤寒了十三天还没有好,胸的两侧开始难受而且有呕吐感,白天有微汗感觉到热,并且稍微拉肚子,这个就是柴胡证(少阳病),这是因为治疗的大夫误用了下法(拉肚子的办法)进行了误治,导致寒下到了少阳形成了少阳病(柴胡证)。有潮热,说明是实证,先用小柴胡汤解表,然后再用柴胡加芒硝汤把寒泄下来。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少阳病条文? 2019-07-19:20:09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释:少阳病提纲。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感受了风邪,两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扰不宁的,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误用吐下,会引起心悸和惊惕的变症)3-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一云躁)。(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症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津液受损,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若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则会痊愈;若胃气不和,则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症)4-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释:证治。5-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略。6-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皆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则会出汗)7-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释:或热结膀胱,或入阳明,或入太阴、少阴、厥阴等。8-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

小柴胡汤的作用 小柴胡汤是古代中医名方出自伤寒论,由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表里、疏肝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上百种疾病。对于呼吸道咳嗽而言,小柴胡汤主要起到和解少阳、疏通表里,达到。

《伤寒论》少阳病如何简释? 少阳病:1、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2、经络:布局于身之两侧;3、运气义:主相火;4、相关性:春季、东方、肝、风、木、温、酸、青色、角音、臊、鸡、麦、怒、三八;5、要素:郁结、热、虚,半表半里,兼太阳表证(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兼阳明里证(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大便不解);6、欲解时:3~9时、上弦前后、春季;7、欲作时:15~21时;8、治方要义:和解少阳,主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柴胡是北柴胡还是南柴胡?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是北柴胡,南柴胡都有,也就是说这两种柴胡都行。但是在当时,主要用的是北柴胡。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从药性方面看。柴胡按性状不同,分别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其实两者差别不大,主要就是产地不同,北柴胡产与山东、东北等地,南柴胡产于江苏四川等地,药性并没有很大差别。北柴胡又名硬柴胡、津柴胡,也叫竹叶柴胡、柴胡。北柴胡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和解少阳,舒肝和胃,升阳举陷。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热入血室等。南柴胡,也叫狭叶柴胡、红柴胡。有解表和里、升阳、疏肝解瘀之功效。两者均为伞形科植物,以根入药,市面上常用的多为北柴胡,其功用主要是退热、疏肝解郁、升阳气等。小柴胡汤,为和解剂,它里面的成分为,柴胡(大量),半夏,人参,甘草,黄芩,姜枣为引。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

少阳症是怎么引起的 少阳症一般是太阳病,因为用下法或者寒凉之法所引起的表邪内陷,在没有入到最里面的时候会出现郁热,就会发生半表半里的状态,并在半表半里不能入、不能出,也就形成了少阳。

#中医#伤寒论#柴胡#少阳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