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北伐势如破竹,马谡缘何却痛失街亭?只因他对手不亚司马懿

2020-07-20新闻12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公元228年,诸葛亮声东击西,兵出陇右,打了曹魏集团一个措手不及,第一次北伐初期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但正如魏延担心的,曹魏集团的战争动员能力远非蜀汉所能相比,经过短暂的慌乱,迅速反应过来。大将军曹真阻挡赵云自箕谷的来兵,本来远在荆州的大将张郃率兵救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街亭,老幼皆知的街亭之战就此打响。

街亭在哪里?关于街亭的位置,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街亭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另一种说法是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镇街亭村。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当时的战争情况,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作为援军抵御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的军队主要是驻扎在上邽一带。若蜀军先锋占据街亭后,正好将上邽隔离,马谡与诸葛亮军形成对上邽的包围态势,从战略角度上来讲很合理。阻击张郃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马谡、王平率领的街亭军队,另一部分则是蜀将高详所带领的列柳城守军。《三国志·郭淮传》记载:“太和二年,蜀将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据此可知,列柳城应当距离街亭很近,二者在战略上互为犄角之势,第二种说法更可信。

街亭对双方来说,有怎样的战略地位?街亭位于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属于断裂构造,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街亭处于陇右和关中之间,如果能占据街亭,那么进可威胁关中,退可守护陇右,谁能占领它谁就拥有了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街亭看似不怎么起眼,但不管蜀汉还是曹魏都想尽办法要拿下的原因。街亭对蜀汉军队的战略地位,比曹魏方更大。因为守住了街亭,诸葛亮大军可以消化甚至扩大陇右战果,而一旦失去,则面临张郃军队和陇右魏军的夹击之中,加上诸葛亮已得三郡并不稳固,完全丧失对战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街亭一失守,诸葛亮就直接退兵宣布北伐失败的原因。街亭及附近的地形,我们可以参考下图。

不幸的是,诸葛亮做了关乎全局的错误选择,任用马谡去守街亭,史书上用了“违众拔谡”的表述,这被公认为诸葛亮一生最严重的用人失误。他没有用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延或吴壹,而是选择了没有实际作战经验马谡,这里面,固然有他对马谡之前献攻心计的了解,也不排除有通过这次大战提高马谡威望,壮大荆州派势力的想法。我推测,诸葛亮虽然知道街亭的战略地位,但与马谡一样,并没有实际到过街亭。街亭如何守,如何阻击魏军,要靠临场判断,这需要丰富的作战经验,也需要与部下的默契配合,能够服众,这些方面,恰恰是马谡的短板,却被诸葛亮和马谡本人忽略。

众所周知,马谡失败的直接原因是舍弃下面的要塞,把人马拉到南山上。街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侧被称为南山的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决定把人马拉到南山上,企图待敌人前来攻打,他能居高临下,“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把敌人打败。不幸的很,他遇到的是作战经验丰富,打法狠辣,武艺又在三国后期鲜有对手的张郃。张郃见蜀军不占大道上的要塞反而上了山,立即猜出了蜀军的意图,不急于下令攻山,而是“绝其汲道”,也就是断了山上取水的通路。水的重要性不言喻,为什么街亭这里断了汲道蜀军立刻大乱?我们看一看甘肃省降水量和干湿区分布图。

甘肃省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跨四类干湿区。街亭的年降水量在400到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街亭一带与其他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一样,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228年春天,街亭之战打响时,雨季还没有到来,但气温迅速回升,正是比较干旱缺水的时候,并不是到外都有水源。这就难怪,蜀军汲道被断,立刻陷入混乱了。

有人认为,当时的蜀汉是轻步兵并且人数较少,曹魏是骑兵并且人数占优。以弱势的步兵在仓促之间和优势的骑兵还在要在平原决战,最好的方式也是占领制高点,让敌军的骑兵无法上山,发挥不了优势。因此,马谡屯兵山上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在他看来,魏军赶来一定会急于与他决战,因此便会猛烈地发起进攻,而此时的马谡正好位于山上居高临下,只需要放放箭就可以轻易地击败魏军。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看一看当时的形势图。

当时的形势,是诸葛亮在陇右并不稳固,需要消化、扩大战果,马谡的任务是阻击张郃援军,使其“急切不能偷过”。王平也说,“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马谡却想“置之死地而后生”,让蜀兵被断汲道后死战,“教他片甲不回”。马谡为何要执意如此?王平要求分兵时,他一句“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彻底暴露了内心想法:“贪功”。应该说,对马谡而言,“贪功”比纸上谈兵更可怕。马谡在军中并无威望,蜀军士兵本来就士气不高,被断了汲道不但没有出现马谡所期望的奋力死战,却争先恐后地下山降魏。街亭失守虽不是北伐失败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关乎全局的转折点,撤军是诸葛亮的唯一选择。

兵力对比是许多人替马谡辩护、翻案的理由,说马谡只有一万多人,又被王平分走一些,而张郃有五万步骑兵,换了谁这仗有办法打?确实,诸葛亮给马谡的兵力,并不是演义所说的两万五千人,也就是一万多人。但王平分走的同样并不是五千人,只有一千人。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诸葛亮派马谡是去守街亭,并非跟魏军拼命。前面说过,街亭是秦陇大道上的一道地质断层,西边比东边高出10多米,成为一处断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为依托修成的。若蜀军占据这个要塞,正好居高临下地堵住了魏军,要想过必须向上攻,类似于攻城。即使如一些人推测的那样,街亭要塞年久失修,马谡先于张郃到达,构筑工事并非难事。若果真如此,一万人依托地形优势坚守,完全会让张郃有骑兵优势的五万大军“急切不能偷过”。但马谡不这么想,他想的是一举打败张郃大军,建不世之功,这才会“违亮节度”。至于王平分兵,更不是失败的理由。

实际上,马谡惨败后,正是王平命自己所带的一千多人鸣鼓自守,让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所以,马谡作为纸上谈兵的典型,后人并没有冤枉他。至于有人问,马谡凭什么杀出重围。我认为,马谡是趁乱逃跑,还是确有人保护杀出重围并不重要,对战局没有丝毫影响。

顺便说一下与马谡有一拼的战国末期的赵括。“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与赵括有关,长平战败是赵括的直接责任,本来历史上早有定论,但近些年,不断有人替赵括翻案,说赵括替廉颇背了黑锅,等等,如同不断有人替马谡翻案一样。有人认为,赵括有个人魅力,能让士兵倾服主帅,所以才给秦军重大杀伤。事实果真如此吗?《赵将括母》中说的非常清楚,“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从赵母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到赵括哪点个人魅力?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但赵母难得的仁智,断定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将的料,与赵奢从军事专业角度分析不同,赵母从为人角度分析,殊途同归。这就不难理解,赵括为什么会贸然出击贪食饵兵被围,被围后之初并没有如一些翻案者所说的那样奋力一战,而是真到断粮才无可奈何突围。后人既没有冤枉赵括,也没有冤枉马谡,他们军事上纸上谈兵,为人上又有大问题,失败不可避免,绝非偶然。

顺便说一说另外两个人物,赵云和张郃。赵云被曹真击败,尽管赵云在此次败仗中并无责任,尽管他亲自断后,损失不大,但仍被贬,并非如演义中所说,诸葛亮“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再说张郃,他击溃马谡,迫使诸葛亮撤军,可以说是高光时刻。但演义中把反派主角换成了司马懿,功劳归到了司马懿头上,张郃仅仅是先锋。大概罗老先生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让张郃打败诸葛亮,败在司马懿手上,还可以虚构个空城计挽回点颜面,败在张郃抑或曹真手上,这让读者情何以堪?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作为统帅的曹真,绝非演义中写的那样,似乎是个草包,他的军事才能,远非司马懿所能相比。

综上所述,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在看似大好的形势下被马谡断送了,蜀汉损失惨重。

#三国两晋南北朝#马谡#街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