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九种体质自测的方法 六脉沉弦偏数 阴虚湿热血瘀

2020-10-06知识8

湿热还是阴虚? 你好,阴虚火旺感觉热是属于骨蒸潮热,而湿热主要表现是外在的热指导意见:建议:平时注意饮食清淡,最好是找中医系统调理祝你健康

鼓胀病怎么治疗 鼓胀病有如下证型及治疗方法:1、肝郁脾虚湿邪:腹胀按之不坚,胁下满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可以选逍遥散合胃苓汤加减调理治疗。。

湿热质(兼有阳虚质,血瘀质,倾向阴虚质)应该如何调理? 1.阴虚体质养生法(1)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若患病则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2)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3)养生方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环境调摄:此种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节制性欲:因为精属阴,阴虚者犬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放应节制性。

我是湿热,血瘀体质,又兼有阴虚阳虚的倾。

中医学中的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等体质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中医学中有很多专业名词,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大家对这些词并不陌生,但是却大多数人并不是完全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气、血、阴、阳,这些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它们的盛衰都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出来。正确认识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保健、养生。气虚:气病范围比较广泛,《黄帝内经》有云:“百病生于气也。气虚的表现,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面、少、畏、神、语”。“面”即面色苍白、恍白;“少”即少气懒言;“畏”即畏风自汗;“神”即神疲乏力;“语”即语声低微。一般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血虚:血虚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血虚又分为肝血虚和心血虚。肝血虚主要表现有眼涩、视物模糊、手足麻木、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心血虚主要表现有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气与血是彼此影响、相互关联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可以相互化生,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气血同病,如气血两虚、气血血瘀等病症。阴虚: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阳虚:表现为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畏寒肢冷。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一共分为9种类型:1、平和质。主要表现目光有神、面色红润有光泽、不易疲劳,精力充沛、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良好、舌淡苔白、脉和缓有力;。

血瘀证的主要脉证是 脉象我水平很差,咱就互相探讨下吧。血瘀多因中下之虚寒。脉法上说,紧者,寒水之气也。金匮也说,脉双弦者,寒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所以可以推断关、尺的脉会偏紧或者双弦。再者,我们从气血角度来看,滑而为阳,涩而为阴,脉涩则气盛而血病,脉滑则血盛而气伤也。那么血瘀脉象也可以偏涩。本人水太浅,只能贡献以上这一点思考。一般我们看血瘀证,更多会参考舌象。啊~刚网上找到某论文说起这个,请参考:选取现代医案出现例数较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30343937多的证型,如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心血瘀阻证、湿热血瘀证、血虚挟瘀证,分析其舌象、脉象特征。结果气滞血瘀证的舌象以舌紫暗、舌瘀点、舌暗为主,脉象以脉涩、脉弦为主;气虚血瘀证的舌象以舌暗淡、舌暗为主,脉象以脉涩、脉细为主;血瘀证的舌象以舌紫暗、舌青、舌下脉紫、舌瘀点、舌暗红为主,脉象以脉涩、脉细、脉结代为主;心血瘀阻证的舌象以舌下脉青、舌紫暗、舌下脉紫为主,脉象以脉涩、脉结代、脉沉为主;寒凝血瘀证的舌象以舌青、舌紫暗为主,脉象以脉沉、脉紧、脉涩、脉迟为主;湿热血瘀证的舌象以舌暗红、舌紫为主,脉象以脉数、脉涩为主;血虚挟。

中医说的脉相很强是什么意思? 可能是说有外感或者是气血强盛。具体还要根据脉象判断,不能妄下结论

病情描述: 九种体质自测的方法 九种体质通过望闻问切可以自测辨别。1、平和质是正常体质,形体匀称,肌肉健壮,面色红润,头发光泽,目光有神,精力充沛,食欲好,睡眠及。

#舌象#养生#中医#血瘀#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