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是第一书记聊城 选择中国近代史前(1840-1919年)你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简述其历史贡献,并作出简要的评价.要求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2020-10-06知识7

像司马迁这样的人在历史上还有 谈迁(1593~1657).祖籍汴梁(今开封),一说是浙江海宁枣林人.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虽然贫寒一生,但却是一个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

我是第一书记聊城 选择中国近代史前(1840-1919年)你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简述其历史贡献,并作出简要的评价.要求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选择中国近代史前(1840-1919年)你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简述其历史贡献,并作出简要的评价.要求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生平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我是第一书记聊城 选择中国近代史前(1840-1919年)你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简述其历史贡献,并作出简要的评价.要求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孔繁森三次进藏都做了什么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

我是第一书记聊城 选择中国近代史前(1840-1919年)你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简述其历史贡献,并作出简要的评价.要求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孔繁森#读书#父亲#国学#孔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