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物品都有了高原反应,更何况是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民间艺术团演出的男女群舞《河源的祝福》、二重唱《梦回家园》、歌伴舞《我们共同的源头》……两年前,亮相上海大世界的“‘天上玛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周”,至今让不少黄浦区的市民印象深刻。市民在展演活动中不但可以看到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及掐丝唐卡、玛尼石刻、简易氆氇机、藏文书法等一些大众并不熟知的非遗展品,更能深层次地感受藏区文化魅力。
上海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之一邵泉是这次活动的带队人。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邵泉任果洛藏族自治州委组织部调研员、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那次活动可以扩大玛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去旅游。”
寒冷、缺氧、干燥,是玛多的“主色调”。玛多县,是整个青海省扶贫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青稞等藏区传统农作物和树木在那里难以成活;玛多县在黄河零公里处,有四分之三区域处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为保护黄河水源,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格控制,当地产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
初到玛多时,在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邵泉除了放一些工作材料,其他全都是药,公文包俨然成了“医药箱”。“到了玛多,出发前准备的带独立包装的食品,包装袋都变得胀鼓鼓的,好端端的圆珠笔也莫名其妙开始漏墨……连物品都有了高原反应,更何况是人。”
在这样极端的自然环境下,邵泉依然尽心尽力,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到任第一个月就逐一走访了玛多县的各个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实地查看援建项目情况,摸清上海援建项目底数,为援青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统筹推进项目过程中,各援建项目分散在不同贫困村,村与村之间平均车程在1小时以上,而且路况很差,经常遇到大风大雪,车辆打滑、轮胎爆胎、陷入泥潭是常事。邵泉顶着高原反应,克服复杂路况,定期对每个项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做好项目现场踏勘、流程规范、档案检查等工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他的努力协调下,县畜牧业养殖基地、乡镇学校和卫生院标准化配套建设、乡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援建项目相继竣工。
此外,邵泉还积极借助黄浦区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让黄浦和玛多形成有效“供需对接”。“比如在旅游方面,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黄浦区集聚了大量有旅游需求的人群,而玛多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果能形成有效的供需对接,不但可以盘活玛多的经济、促进当地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还可以使上海的旅行社开拓出新的旅游市场。”邵泉说。“‘天上玛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就是这种“供需对接”的尝试。
此外,邵泉还通过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帮助玛多发展特色产业。针对“玛多藏羊”品牌的潜在价值,在邵泉等黄浦对口援青干部的指导下,当地合作社与西宁企业一起创业,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了藏羊销售有关证照,通过电商平台对接上海的高端消费市场。“玛多的藏羊在高海拔的草甸长大,喝的是黄河源头清澈的河水,吃的是全天然、无农药的牧草,肉质鲜美紧嫩。黄浦集聚了一大批高端餐饮企业,有市场需求,两者正好可以对接。”邵泉说。
援青3年,邵泉完成上海市对口支援玛多项目33个,落实援建资金近7000万元。“一年靠身体,两年靠药物,三年靠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到玛多工作,我希望能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向小康生活快步迈进。”邵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