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的形成的背景 永乐宫壁画诞生于元代。而元代的社会背景又不同于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至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所有的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对宗教持兼容并包的态度,但更倾向于藏传佛教。道教在此期间曾经一度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也曾因传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作为道观的永乐宫时建时停,历时一百余年才建成。时断时续的建造过程也使得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为了加强统治,元代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鹘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而中原文人多为汉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见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永乐宫壁画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从永乐宫壁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等级制度的烙印。壁画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脸盘,近似于蒙古人的长相。色目人在元代也占据高位,而且很多当政的色目官员对中原传统文化怀有成见,对中原的儒士也是轻视甚至敌视。在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里,我们可以明显。
永乐宫壁画坐落于山西平陆县黄河北岸的永乐镇,属于元代道教宫观壁画。根据壁画上留存的题记,我们可以知道此壁画由洛阳马君祥父子等人绘制,于元泰定二年完成。永乐宫壁画。
哪位佛菩萨的坐骑是仙鹤? 佛教没有菩萨的坐骑是仙鹤,道教的南极仙翁的坐骑是仙鹤。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
元代壁画历史背景 元代壁画主要有宗教壁画、墓室壁画与宫室宅第壁画。存世作品水平最高、数量最多的是宗教壁画。元代统治者笃信宗教,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存政策,以此来维护其精神统治,因此,各种宗教和教派都很活跃,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全真道教和佛教。它们各自留有不少壁画遗存。最有代表性的元代道教壁画是山西芮城的全真教永乐宫壁画。佛教壁画遗存多数存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寺庙壁画重要的有山西稷山兴化寺的《七佛图》,以及洪洞县广胜下寺等处的部分遗存。山西洪洞明应王庙(水神庙)的壁画中的民俗性题材内容特别引人注意。永乐宫壁画中以三清殿的壁画规模最大、绘制最精,代表了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元代的敦煌画风亦有所变化,造型多有密宗之风。第465窟是较为典型的密宗洞窟,画法基本为单线平涂,略施渲染,形象神秘怪异,色彩鲜明强烈,体现着喇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