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究竟是在寻找什么? 明朝的一个壮举:郑和下西洋。明朝一直有几件未解之谜,至今无解。第一件事儿就是建文帝的下落不明,每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本来是要把皇帝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不过皇帝势弱,朱棣却兵强马壮,因此年幼的建文帝完全压不住朱棣,而朱棣也果不其然的在后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攻破了京城,不过奇怪的是建文帝却始终没有找到。郑和下西洋是非常壮观的一件事,无论是在当时的明朝还是现代来看,都是非常气魄的一个大举动。根据明史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有着一个庞大的船队,整个船队包括总共二百四十多艘船只,这240艘船里又包括五大类船,分别是宝船、马船、水船、粮船和战船。宝船用来指挥和载人及重要物品。马船用来做运输船。粮船用来运输粮食做补给。水船是将士们的住所。战船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应对突发状况和应敌。整体规划可以说是非常完备,其中宝船长约一百五十米,宽六十米,可容纳千余人,载重八百吨,排水量达到了五千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排水量大约是5.5万吨,并且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都是木质的。这个造船技术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即使是现在也再难作出同等规模的庞大舰队。可惜的是宝船资料未有。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军事力量是如何配置的? 首先,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第一种说法:威服四海,贸易需求明帝国希望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同时,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第二种说法:寻找建文帝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在大火中失踪的建文帝的生死始终让他一日难安,如鲠在喉,得知建文帝下南洋的消息后,派郑和下西洋暗中寻找建文帝下落。军事力量配置:前六次为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每次约2.7万人,记载最详细的是第四次: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
郑和首次下西洋距今已有600多年,600多年前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D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船队,自福建五虎门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上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第一次首至占城(今越南)自旧港取西北,路过满刺加(马来亚古国,都城是今天的马六甲),向西到苏门答腊,入印度洋领翠兰屿,锡兰(今斯里兰卡),继续向西北到小葛兰,柯枝,古里(古国名,今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泽科德一带)返航。船队1407年返航时,带回了爪哇,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等国贡使。第二次在1407年底,航线基本与第一次相同,返程时途径暹罗(泰国)。并将渤泥(古国名)的国王带到中国。第三次出使更是紧张,郑和还在海上时,诏书就已经下达了。1409年的九月就挂帆远航了。这次船队规模宏大,取得外交重大成绩。废立了锡兰国王,泰国遣返何八观。建立了满刺加王国,并带国王到中国。第四次是1413年,大宗船队沿着旧航道到古里后,过阿拉伯海停靠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分宗船队自苏门答腊出行,到印度洋访问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群岛),东非海岸木骨都束,布拉瓦,麻林。向北过阿拉伯海到亚丁,次撒(索马里西北部),祖法尔。自阿丹进入红海,访问天方国(麦加),默家猎(摩洛哥)和摩德纳。第五次,除。
中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时最远都到达了哪里呢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