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图像是什么样的?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图像是明暗相间的条纹。双缝的作用是形成振动情况相同的相干光源,当单缝旋转时,双缝被照亮的面积减小,双缝虽然仁能形成相干光源,但由于通过双缝的光能量减少,所以屏上仁能产生干涉条纹,但条纹变暗。当双峰旋转是,同样会导致干涉条纹变暗。同时,干涉条纹保持与双缝平行,也随双缝的旋转而旋转。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 选BCA、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如果使用白光(是复色光),在发生干涉的时候,各色光的波长不同,会发生分离产生彩色条纹。(根据X=L/D*波长,红光在外,紫光在内,只有中央的亮条纹是白色的)B、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用红光照射可以出现条纹间距相同的红黑相间的条纹)C、遮住其中一条缝后,发生单缝衍射,紫光的衍射条纹为不等距的D、红光和紫光的频率不相同,所以无法发生干涉,更不可能看到彩色条纹。(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发信息给我,看到后我会找你联系)
杨氏双缝干涉问题 480nm的紫光照射到折射率为1.40的玻璃片上时相位延迟量为(8000/480)*2π*1.40=23.3333*2π480nm的紫光照射到折射率为1.70的玻璃片上时相位延迟量为(8000/480)*2π*1.70=28.3333*2π二者相差5*2π,也就是差5个波长,中央明纹就在第5明纹的位置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的第一个细缝起什么作用 我们用的光源都是无数的电发出无数的的超四面八方的光线 相干光的要求频率相同 震动情况相同很明显直接用光源是无法实现的 加第一条单锋 是想用同一极小部分光源产生的光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光的相干性 而对于我们初等试验来说 这就可以了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把装置浸入水中,干涉条纹的间距怎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