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细胞如何进化为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进化成真核细胞示意图首先必须搞明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但在细胞中心有遗传物质(环状DNA分子),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以单细胞生物方式生活,如蓝细菌。真核细胞是具有细胞核的细胞,遗传物质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并被核膜包裹着,此外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等细胞器,最外面有细胞膜或细胞壁(植物细胞)。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把细胞比作一个房子,DNA和蛋白质分别用男和女代表。原核细胞是一个房子(墙壁类似于细胞膜或细胞壁),房子里住着一男一女,分床睡觉,睡觉时也没有睡袋(核膜)包裹。真核细胞是一个能提供营养的单元房子,男女双方已经结合,一起睡在睡袋里。原核细胞内的DNA和蛋白质是裸露的,没有核膜包裹,所以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或伤害。经过长期的进化,在原核细胞内演变出核膜,包裹住DNA和蛋白质,形成了细胞核,这就是最原始的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基本都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由于当时地球上缺少氧气,所以最初的真核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由于蓝藻体内有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释放出氧气,随着地球上。
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内耳耳蜗内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细胞? 说说从哪里可以判断出来,随便猜,使劲想 您好鱼侧线器2113与两栖类球囊毛细胞具有感受低频振5261动的功能4102,是听觉器官的原始雏型,表现1653有听觉感受器活动的基本特性。侧线器官毛细胞有静纤毛与动纤毛两类。Flock等(1965)用搏动性喷水刺激侧线器毛细胞,证明静纤毛向动纤毛方向偏转弯曲时,引起毛细胞去极化(膜电位减小)。与其相连结的传入神经冲动发放增加,表现为兴奋性效应。当静纤毛背离动纤毛弯曲时,引起毛细胞超极化(膜电位增大),传入冲动发放减少,表现为抑制效应。Hudspeth等(1977)将牛蛙球囊耳石膜除去,暴露毛细胞纤毛,将尖端2~3μm玻璃管套在纤毛上,通过一机械装置使玻璃微管能与毛细胞表面做水平方向振动。位移精确度达0.1μm,振动频率1~150Hz,并使纤毛弯曲。另外用一微电极从顶部插入细胞内部,记录纤毛弯曲时膜电位的变化。毛细胞换能与转导过程是:正的耳蜗内电位(80mV)和负的毛细胞胞内静息电位(-70~-80 mV)共同构成跨过毛细胞顶部膜的电压梯度(160mV),盖膜与网状层之间的运动引起毛细胞静纤毛弯曲,后者通过牵引静纤毛之间的横向连接而使静纤毛离子通道开放,离子(主要是K+离子)顺着电压梯度进入毛细胞,引起毛细胞去极化,后者引起毛细胞释放化学递质而。
生理学中的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神经纤维在安静时是细胞膜外正电,细胞膜内负电。这叫极化。受刺激时,变成不带电情况。这叫去极化。刺激后期,变成外负内正带电情况。这叫反极化。兴奋传递结束,恢复到安静状态,这叫复极化。
根毛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区别在那里?
人在进化过程中是怎样失去毛的? 人类怎样从有毛到没毛董毅然人类进化各阶段中的不同长相(古人类学家想象)当你每日清晨面对镜子不厌其烦地做着各式皮肤美容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人类祖先的皮肤是怎样从长满长毛进化成如今这般光洁的?近日法国《科学与生活》月刊3月号发表文章,探讨了人类祖先是怎样演变成“没毛的猴子”的有趣过程。该文指出,人类毛发的退化也许就是从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智人时代开始的。在持续的行走和奔跑中,肌肉会产生很大热量,为了保持体温不变,智人的肌体就必须不停地散热。由于覆盖在身上的毛发阻碍了热量散发,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就会逐渐退化掉。也许你不禁会问,人类退掉体毛的过程果真如此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了体毛的丧失?古人类学家对人类体毛变稀少过程的四大猜想 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汝康先生,曾专门撰写《关于人类体毛稀少的假说和评论》一文,介绍、分析了国际古人类学界对人类体毛逐渐稀少原因的四大猜想。第一种猜想来自达尔文提出的“选择说”。达尔文在1871年发表了《人类起源与生存选择》,用性选择来解释人类体毛的丧失。他认为人类也和鸟类及其它一些动物一样雌性选择强壮有力的雄性为配偶,一定程度上雄性也同样选择雌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