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内乘法(二)第2课时 练习课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鲁冰花之美第e68a84e799bee5baa631333433626534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难点: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教学准备】:口算卡及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7×5=7×3=7×6=6×4=5×2=7×2=7×4=7×7=6×3=6×5=7×1=7×0=【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索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2、完成口诀。二七()三七()六七()四七()()七三十五()七四十九3、第5、7、9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9题,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9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解决够不够问题练习题 计算后还应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判定够不够。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读作写作的问题? 单纯的读数数字2113写汉字,例如105读作:一百零五5261,而读运算,例如乘除法或比就写4102数字,例如1653六年级读比2:3就读作:2比3 2×7=14是乘法运算,所以读作 2乘7等于14.它强调的是运算的读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 用乘法解决问题 你发现图中有几种动物,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猴子一棵树上有2只不对,你没发现在树顶上还有1只,也是3只。因此应列式为3×2=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教案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弘利教育 应试教育类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教案单元分析教学目标: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历。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教学重点:1.理解乘法的含义。2.掌握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3.在理解口诀来源的基础上熟记2~9的乘法口诀。4.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建立倍的概念。2.熟记2-9的乘法口诀。3.正确解答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状况简析: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对编制口诀的方法也有了一些认识,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3623164能力。第一课时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第54-55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
二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解决够不够问题练习题 够了,大多数综合题都可以过关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怎样预习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不要一下子所有的都搞清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坚持预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读作写作的问题? 单纯的读数数字写汉字,例如105读作:一百零五,而读运算,例如乘除法或比就写数字,例如六年级读比2:3就读作:2比3 2×7=14是乘法运算,所以读作 2乘7等于1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解决问题几的几倍说课稿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