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操作与调节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如何? 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当气体流率G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AN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的组成2y减小,回收率增大。当液相。
什么是气膜控制,什么是液膜控制,各有什么特点 气膜控制是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气相的吸收过程。特点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系数由气膜吸收阻力和液膜吸收阻力两者所组成。当吸收质为较大的气体时,溶解度系数的值变得很大,吸收阻力主要由气膜吸收阻力组成,即吸收速率受气膜一方的吸收阻力所控制。易溶气体与难溶气体相比,不仅溶解度大很多,溶解速率一般也大很多。液膜控制是指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液相的吸收物。特点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系由气膜吸收阻力和液膜吸收阻力两者所组成,当吸收质为难溶气体时,H的数值变得很小,吸收阻力主要由液膜吸收阻力组成,即吸收速率主要受液膜一方的吸收阻力所控制。如以水吸收O2、CO2,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液相。扩展资料:原理溶解度大的气体,液相作质阻力在传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被吸收组分的吸收速率主要由气相一侧的阻力所控制。例如,氯化氢在水中的吸收,氯化硫在碱溶液中的吸收等。增加传质速率的途径是减少气相阻力,如增加气相湍流度或选用湍流度高的吸收设备。双模理论双膜理论由惠特曼和刘易斯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模型经多次改进,已成功用于环境中化合物在大气-水界面间的传质过程,较好地解释了液体吸收剂对气体。
如何使传质过程的推动力减小以接近最佳推动力? 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流量,总传质系数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增大引起的。这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
液相总传质系数公式有什么物理意义 根据双膜理论,对2113于气液相传质体系,5261采用两相主体的浓度的某种差值表示4102总推动力而写出传质速率方程1653,其中的系数即为总传质系数。它的倒数为总阻力,为气膜和液膜传质阻力之和。度量相际传质过程快慢的重要参数,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总传质推动力作用下,经过单位传质面积传递的物质量来表示。依据推动力的表示方法不同,有多种相应的传质总系数。在气液相际传质中,常用的有以气相分压为推动力的传质总系数KG,以及以液相分子浓度为推动力的传质总系数KL
双膜理论的三个要点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1、相互接触百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膜,相界面两侧的传质阻力全部集中于这两个停滞膜内,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度式通过此二膜层由气相主体进入液相主体;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即所需的传质推动力专为零或气、液两相达到平衡;3、在两个停滞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物质组成均匀。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属都集中在虚拟的停滞膜内。
从传质传动力和传质阻力两方面分析吸收剂流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流量,总传质系数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增大引起的。这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而当液相阻力较大时,增加液体的流量,总传质系数会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可能减小,但总的结果是传质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
难溶气体吸收采用什么设备
吸收过程为什么忽略液膜传质阻力? 气体向液体传质的过程,分为“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两种情况。不过楼主的意思还是没说明白,不知道你说的低浓度吸收过程,是指被吸收的气体浓度低?。
影响总传质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吸收剂用2113量、吸收剂的平均浓度差、操作压5261力和温度。4102传质系数包含了传质过程速率计算1653中的众多复杂的、不易确定的影响因素,其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系的性质(如流体的物性、浓度分布及流体速率)、操作条件(传质的两相并流、逆流等)和设备的性能(填料特性)三个方面。传质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典型系统经验公式或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计算得到。扩展资料:根据双膜理论,对于气液相传质体系,采用两相主体的浓度的某种差值表示总推动力而写出传质速率方程,其中的系数即为总传质系数。它的倒数为总阻力,为气膜和液膜传质阻力之和。以气相主体浓度和与液相主体浓度成平衡的气相浓度的差值为总传质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其系数为气相总传质系数。参考资料来源:—总传质系数
如何提高吸收传质推动力? 气体2113吸收的推动力是组分在气相5261主体的分压与组分在液相的分压之差4102,此差1653值只有在平衡时才等于零。传质的方向取决于气相中组分的分压是大于还是小于溶液的平衡分压。为提高推动力,在选定吸收操作的工艺条件时,降低吸收剂温度等,选择对组分气体溶解度较大的吸收剂,或者改为化学吸收等,都是使平衡曲线下移的有效措施。提高吸收操作的总压强,有利于操作状态点的位置上移,这样也能增加吸收推动力,提高生产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