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对法七论大毗婆沙论 请问四谛说的最权威解释?

2020-10-06知识10

俱舍学派的俱舍学派 俱舍卷疏俱舍乃是梵语之音译简称,全名为阿毗达磨俱舍。阿毗名对,达磨名法,俱舍名藏,全名为对法藏。对法者乃无漏慧之异名。对」字有二义:一者对观,谓此论主旨在对观四圣谛意;二者对向,谓此论意对向涅盘。法」字有二义:一者胜义法,谓涅盘也;涅盘善常,非断灭空,故名为胜;涅盘有实体故,说名为义;胜复兼义,故说胜义;二者法相法,谓俗谛之四圣谛也;相对于涅盘本际之胜义,故名俗谛;四圣谛依蕴处界一切诸法之性相施设,不离蕴处界俗法,故名法相法。行者依无漏净慧为因,能对向涅盘胜义果法,故名对法;或谓依无漏净慧为因,能对观四圣谛法,故名对法。《阿毗达磨俱舍论》者,由是说名「对法论」。此宗依《俱舍论》为宗,故名俱舍宗。此宗兼奉四阿含经为宗旨,傍宗《七论婆沙、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四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七论婆沙者谓:《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发智论》等七论,再加《大毗婆沙论》。《阿毗昙心论》乃由法胜论师就《大毗婆沙论》择要别撰者;其后法救论师又嫌《阿毗昙心论》太过简略,乃为增补成为《杂阿毗昙心论》。后复有世亲论师出世,于回小。

对法七论大毗婆沙论 请问四谛说的最权威解释?

佛教中说的一劫,是指多长时间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应经历无数劫,一说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一白昼,或一千时(梵yuga),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世界;另一说则以为一劫有四时:(一)圆满时(梵kr。tayuga),相当于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二)三分时(梵treta^yuga),相当于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三)二分时(梵dva^yuga),相当于八十六万四千年。(四)争斗时(梵kaliyuga),相当于四十三万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万年。据称现正处于争斗时。此外,根据上记‘一劫四时’之说法,婆罗门教并认为四时相较,时间上愈形短少,人类道德亦日趋低落,若争斗时结束即为劫末,世界即将毁灭。佛教对于‘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有关劫之分类,诸经论有各种说法。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谓劫有二种,一为大劫,二为小劫;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分五种劫,即夜、昼、月、时、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间劫、成坏劫、大劫三种;俱舍论。

对法七论大毗婆沙论 请问四谛说的最权威解释?

杂阿毗昙心论的说明 对于《杂心论》,可从补充与修正去说明。如《论》说︰‘无依虚空论,智者尚不了。极略难解知,极广令智退。我今处中说,广说义庄严。‘经本至略,义说深广,难可受持,如虚空论难可了知。(如)前已说。是故增益论本,随顺修多罗义,令易了知。‘经本’─《心论》是太简略了。‘义说’─《心论》的解说者,又太深广了。流行的《心论》释,有八千颂的,也有一万二千颂的(可译四十卷)。部帙这样大,而仅是解说《心论》的二百五十偈。偈文以下,一定是广引众义;因论生论,异常繁广,所以被讥为‘无依虚空论’。《心论》的特长,是偈颂,随颂释义,易了易诵。如每一颂下,包含种种论义,就难以受持了。所以,论主‘增益论本’,将重要论义而应补充的(主要为各家注释所引用的),增造偈颂,总合为五百九十六偈,比《心论》增加了一倍。这样,随颂释义,回复了《心论》的长处。所以说︰‘随顺修多罗(本颂)义,令易了知。《杂心论》主这一增益论本的办法,是继承法胜论师的。对极略的《心论》来说,过分简略了,也不能充分了解佛法性相。由于‘极略难解知’,所以引《大毗婆沙论》义来充实,庄严─‘广说(毗婆沙)义庄严’。《杂心论》的撰作,是针对极略极广的。。

对法七论大毗婆沙论 请问四谛说的最权威解释?

大毗婆沙论的历史作用 《大毗婆沙论》对印度佛学的发展起了颇大的推动作用。它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小乘佛学中的地位,该部的学者由此被称为“毗婆沙师”。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此论的著述。如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等。

佛教中“精进”一词出这什么地方?又有何典故? 【精进】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又作精勤、勤精进、进、勤。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无嗔是什么意思 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心所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逢违缘而心不嗔恨之谓。即于有情非。

佛教中的贪、瞋、痴、慢、疑怎么解释 http://www.fowang.org/fxd/result2.php?srword=%CC%B0&Submit=%B2%E9%D1%AF&srmode=2&srcd1=1&srcd3=1&srcd5=1&srcd7=1&srcd2=1&srcd4=1&srcd6=1&pagesize=20 贪实例:贪2113财 贪色 贪吃 贪睡5261http://www.fowang.org/fxd/result2.php?srword=%C8%FD%B6%BE&Submit=%B2%E9%D1%AF&srmode=2&srcd1=1&srcd3=1&srcd5=1&srcd7=1&srcd2=1&srcd4=1&srcd6=1&pagesize=20 三毒:贪嗔痴嗔恚:4102生气 怨恨痴:愚痴,1653事情分不出好坏,造业而欢喜,积福而吝惜【慢】《佛学大词典》梵语ma^na,巴利语同。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宗以之为四十六心所中的八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烦恼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慢有种种分类,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一)慢,对劣于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二)过慢(梵ati-ma^na),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三)慢过慢(梵ma^na^ti-ma^na),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

悭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佛学大词典 对“悭”解释如下:【悭】梵语ma^tsary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俱舍宗以之为小烦恼地法、八缠、十缠、九结之一,。

#大毗婆沙论#佛学#佛教#读书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