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2020-10-06知识6

EPSP 和IPSP在生理学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1、2113EPSP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5261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4102,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1653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机制: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导致后膜上的Na?或Ca2?通道开放,产生Na?或Ca2?内向电流,使局部膜发生去极化的结果。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扩展资料:1、EPSP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2、IPSP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参考资料来源:-EPSP参考资料来源:-IPSP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试区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引发原因不同211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5261是Ca2+内流4102引发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1653放递质是Cl-内流引发的。2、递质释放方式不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机制不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4、产生结果不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容易兴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更不容易兴奋。扩展资料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时,突触后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递。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谁能简述一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 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对钠离子和 钙离子 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膜的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动作电位 。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名词解释: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113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5261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4102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1653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时,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递质的作用即离子透性的增大约在1毫秒内结束,以后EPSP将按膜的电时间常数消失。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突触传递#生理学#动作电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