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融合会怎么样
儒家和法家的共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儒家,法家思想从其历史产生背景、社会政治目的和时代作用等方面来看,具有很多相同相近的地方,综合比较分析儒法思想的相同之处,对于新时代社会有深刻借鉴价值。第一,儒法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和法家作为当时影响力最深刻的两个派别,出类拔萃,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动荡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文化思想的繁荣,诸子百家论战、辩驳,时而又交流、互鉴,在批判和交流中发展。儒法两家作为时代发展的佼佼者,丰富了我国哲学和社会思想,维护了政治统治。第二,儒法思想共同致力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儒家和法家产生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其社会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各自思想和壮大自己流派,从而在百家争鸣中处于优势地位,共同为社会稳定和有序贡献才智。儒家尚礼崇德,主张施行仁政,法家推崇残酷刑罚,厉行法治,都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安定社会秩序和民生发展献计献策。第三,儒法思想相近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儒家和法家思想虽已过去几千年历史,但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两家思想为社会发展贡献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价值,共同为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春秋战国各家。
儒家法家道家三者有何不同?三者能否融合? 如果诸子百家脱离实用价值,就会变得一文不名。换句话说,诸子百家的圣人们所建立的学说大多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以及对这个世界根本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所以诸子百家们首先要明白这个世界是什么?对此儒家,道家,法家都提供了各自的问题。虽然诸子百家都同宗同源,但却也相爱相杀。一我们先说法家。法家是个非常重权谋的学派,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为老板服务,当然这是表象,法家试图通过诸侯使用法制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而终极方法却是无为。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通俗的说,在法家看来:法是第一性的。诸子百家们的思考,很多时候就是在论述:“世界是什么,我要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各个学派给出了各自的“道”和“术”。注意,各个学派的“道”长的是不一样的,比如法家的“道”里,性本恶的意味就强一些。人是趋利避害,好利恶害的。就如儒家的荀子说的,“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不是很奇怪,法家怎么会赞同儒家的观点?实际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和李斯本来就是儒家荀子的弟子,得意门生。。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有没有相互融合 没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中国是儒家治国还是法家好,抑或黄老? 汉初时期用的是黄老,很富强。秦国用的是法家,一统六国,后来就一直是儒家了。但我看来儒家只是很利于统…
如果法家与儒家融合起来。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汉朝开始到清朝的历史就是样板,历代都是“明儒暗法”,所以你去看看二十四史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