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中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什么意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2113复也。526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4102其亲,亦可宗也。这是目前学界争论最大的1653一句。1、孔安国把“因”当作亲字讲;“宗”当作作敬字讲。后面的意思就是说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也就是所亲的是仁义之人,是为不失其亲。能够所亲不失其亲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2、程树德把“宗”当作宗族之宗讲。意思是汉儒解释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为九族之说。因此,程解释:“缔姻不失其亲之人,则亦可等于同宗”换成现代汉语话,就是“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论语中“因不失其亲”是什么意思?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此句与上两句句式稍不同,句意也大有异旨。上两句皆以具体的关系行为为例探讨问题,其实是以举一反三的方式说明一个道理。以“信”指代“孝弟忠敬爱”等情感类行为,以“恭”指代“温良俭让谨慎”等理性类行为,推而广之,每种关系行为都有单独不能致“和”和在近于“义”“礼”等时候能够致“和”的可能性。这第三句,即是在归纳总结上两句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结论性观点。“因不失其亲”,“因”在关系行为中,是“关系”刚开始产生的那个点,有“原因”、“根本”之意。曾子在前面说过“慎终追远”,有子一上来也说“务本”,此处“因”亦有与前面相照应之意趣。从儒学高处看,首先要知“学”,所以首篇全以“学”为中心,而“学”的重点在“务本”,“务本”在于“追远”,“追远”在于找“因”。于“学”而言,其本就为“孝弟忠信爱”等一切关系行为。于修道者而言,首先要在人我关系中确立可为“本”的那种关系行为,一旦确立,当然要“务本”,即一心一意按“本”的真正要求去做,孝就专心孝,忠就专心忠,信就专心信。但“务本”不能止于“本”,还要“追远”,找“因”,即找到产生“本”的那一点。那一点在哪里?比如孝的“因”是什么?。
请问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表达什么的思想? 这段出自《论语》首篇《学而第1》。这章通篇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这几句也不例外。做学问,并不是死读书,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都叫学问。做人要讲信用,要守信到什么程度呢?跟对兄弟讲义气1样,说出的话就得兑现。对人对事,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恭敬,这种恭敬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谦虚低调的人总不会遇到丢脸的事。儒家讲究有限的私心,那种脱了衣服给别人穿然后把自己冻死的事,孔子是不提倡的,所以他说“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就是对亲近的人有爱心,是可以学习的。难道非得动辄大义灭亲才算仁慈么?所以,简单来讲这段话表达了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诚信、谦虚、实事求是的思想。所谓实事求是,完全说得通-人都是自私的,自己和亲友饿得要死,你让谁把粮食分给素不相识的人而让自己和亲友饿死,估计没谁做得到。不都是人命么?凭什么要我跟亲近的人饿死,让陌生人活着?要真那样,也跟仁慈无关。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怎么翻译?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翻译是“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出处:《论语》首篇《学而第》作者:孔子评析: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意思?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所要遵守的诺言;近,符合;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依然是符合于礼;复,实践诺言,朱熹《论语集注》:“复,践言也”,正是此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之意就是: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我们换一种说法就是:言之和义,始可信矣.“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是指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到耻辱.“远”在此处是使之远离之意,可理解为避免.“耻”、“辱”二字其实是一个意思,按《说文解字》的说法:耻既是辱,辱既是耻.“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因”字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此处的“因”通“姻”,那么“因不失其亲”就是“与之婚姻的都是可亲之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什么意思 有子2113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526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4102也。有子说:“与人约定守信1653,尽量合乎正当性,说的话才能实践。待人谦恭,尽量合乎礼节,就远离耻辱了。继承过去的东西,尽量有所创新,这样才可以效法。“信近于义”,“信”就是守信,“义”就是宜,正当的意思,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不会“过”与“不及”。人之所当为曰“义”,见义勇为。“信”肯定是一种美德,我们跟人有了约定,应该信守承诺。但是还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承诺是合乎义的,我们跟人的约定就可以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承诺就叫“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万一当时的承诺是在一种被逼迫的形势下答应的,或者是勉强签了一些不合理的条约,我们还去守那个承诺,就会变得很愚昧,或者会给社会造成伤害。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注解】(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借.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