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中的‘三九’是什么意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一般“三九”时最冷.楼上朋友说的“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办(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办.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
一个关于“九九歌”的问题,里面的每一个“九”分别指的是阳历的哪一天 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释意:这条谚语好像适应的范围挺广的,北方地区基本上都适合,最多只在文字上有少许差异。其意思说的是“冬九”天的物候情况。一九、二九很冷,以至于不敢露手;三九、四九更冷,冰厚的足以行人;五九、六九开始回暖,远处的杨柳已现春色;七九河冰开始融化;八九南方大雁飞回;九九之后春耕开始。解释:每年的冬至日即为“一九”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共81天。因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理论上来说,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负,这一天地面透支的热量最多,降温幅度最大。其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仍是透支热量的,近地面温度仍会不断下降,直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达到平衡,甚至为正为止。这段冬至之后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由负到零,再到正的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感受上,便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这个是从别人的博客上转来的。希望能帮助你。
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农民都能种些什么农作物呢?
九九歌中的一九是从哪天算起的? 九九歌2113中的一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5261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的,数九又4102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1653。由于南北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九九歌也不尽相同,北方代表性九九歌谣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古代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缺乏,寒冬也被视为上天的威胁与惩罚,为了挨过漫长的冬季,人们发明了“数九”方法消遣,大家在一起数九打发计算着时间,后来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九九歌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