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资治通鉴是古文,水平有限看不懂古文,怎么办? 资治通鉴古文读不下去

2020-10-05知识12

把资治通鉴文言文版读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作为《新史记》的作者,我的观点是: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一直写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共叙述了1362年的历史,总共294卷,约300万字。现在人学的是白话文,因此,读古文书是比较费劲的。除非是研究古文的,否则,不参考翻译,把它读完,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但即便借助翻译,要读懂它,依然很难。我自小喜欢读古文,开始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后来喜欢上历史书,比如《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等,这其中,《资治通鉴》是除《史记》外,第二喜欢的。《资治通鉴》很长,时间跨度大,非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是无法读下去的。读《资治通鉴》,可以读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司马光的文笔虽然不如司马迁严谨,但却更为流畅,所以读起来更加顺畅,尤其是历史小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司马光在事件的描述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象,使得事件情节更加生动,读来让人不觉得不枯燥。在我看来,《资治通鉴》在人物刻画上也很有可取之处,很多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即尊重了历史事实,又跃然纸上。还有一些大家不大熟悉的历史人物,也被描写的个性鲜明。《资治通鉴》还有一个大特色,就是。

资治通鉴是古文,水平有限看不懂古文,怎么办? 资治通鉴古文读不下去

史记和古文观止还有资治通鉴有什么不一样?

资治通鉴是古文,水平有限看不懂古文,怎么办? 资治通鉴古文读不下去

史记和古文观止还有资治通鉴有什么不一样? 成书较早的《史记》,司马迁仍然有春秋战国史官传统,他希望自己能和孔子一样有所作为,这是他的个人主义,在笔法上也是奉行秉笔直书,据实记载,所以西汉缔造初年的那些看似很荒唐的事情都被他生动描述,比如战败时刘邦仓皇逃跑,把妻儿从车上踹下去什么的。这种描述在《资治通鉴》里绝对不可能存在。为了争一个死理,被汉武帝阉了,这也是司马迁身上原始性仍然保留的证据。而《资治通鉴》的初衷,是对皇帝治理国家提供一套参考书,通过历史兴衰故事,从不同侧面给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启发和归正。它已经不单单是记载历史了,更有很多加工和汇编《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

资治通鉴是古文,水平有限看不懂古文,怎么办? 资治通鉴古文读不下去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从黄帝开始写? 因为司马光,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正经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写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写史而写史,司马光写史更多的是政治角度解读历史。正因为司马光不是一个正经的历史学家,他老人家就不负责对历史进行严格考证。东周以前的西周、殷商、夏、三皇五帝,事件过于久远,历史脉络不是很清晰,尤其是夏以前的三皇五帝,资料很少脉络不清。为了完成《史记》,从司马谈开始,就搜集整理资料。司马迁更是从18岁起,用了20年时间,几乎走遍汉朝疆域,搜集历史资料。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用了五十多年时间,搜集资料考证历史,也未能把三皇五帝的历史轮廓和脉络搞清楚。当司马迁写《五帝本纪》,说上古资料神仙古怪,多有矛盾吾不敢信也。因此而拼凑了一个《五帝本纪》。黄帝到夏朝有六七百年时间,岂能是司马迁的伪《五帝本纪》所能涵盖。在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用一生(50年),都不可能把中国走完。何况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毁灭文化的运动,一是很多古代资料已经毁灭,二是没有毁灭的资料,也散失在民间,难于征集也难于看到。自司马迁之后,有很多人试图破解三皇五帝之谜。比如汉之皇甫谧,搜集整理很多资料,写成《帝王世纪》。皇甫谧《帝王世纪》为研究三皇五帝,给后人。

把资治通鉴文言文版读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开始读《通鉴》是初中,第一次读完是高中。《资治通鉴》一共294卷,按照一天一卷的进度,再加上偶尔犯懒不读,一年读完的。然后在上本科之前又读了一遍。那位问了,读那么快能读懂吗?可以肯定的说,相当的部分读不懂!别说那会,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但是读不懂没关系,只要别较劲,读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不要因为读不懂卡住不动,对后面的读书会有影响,但坚持一下也就好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读的时候读到东汉中期以后,感觉头绪一下子变多了,人物关系也复杂了,政治线索也乱了,根本弄不清前因后果了—没关系,跳,很快就到我熟悉的汉末三国了嘛!有了《演义》的辅佐,不就好多了吗?第一次读书遇到难点攻不克就跳过,也不丢人,反正这种书不可能只读一遍。然后第一次把一部书过完,翻回头来再来一遍,对历史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首先来说,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够自己从头到尾读,按照一定的计划和安排读完一部大书,以后就不会对读大部头书之类的事情觉得是个麻烦。其次一点,就是让自己从被教材和二手介绍的“灌输”历史中解放出来,形成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肯定是不如《史记》、《汉书》耐看的,但是它能带给。

#古文观止#司马迁#五帝本纪#资治通鉴#司马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