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话语阐释康德的哲学观点? 康德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

2020-07-20知识15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哪些经典语录? 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知性先天的可以做到的,永远无非是预先推定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而既然不是显象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所以知性永远不能逾越感性的界限,只有在感性的界限内部对象才被给予我们。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如何用康德的观点反驳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话? 但是,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如何比较尼采和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尼采哲学和康德哲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毕竟康德对尼采的影响其实很大,而尼采对康德却多有批评。若非对哲学有专业性了解的人,提及尼采和康德的不同则往往是二者在伦理方面的著名分歧,这恐怕也是楼主提问的原因,下面则做出解释:康德伦理学中最著名的当属“绝对命令”,其语言结构是“应该”,即不含功利心理,仅仅由于道德上应该如此而做出行动,康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尼采则创造性地对康德的“应该”做出了批评,认为这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挥,使人在道德上变成了负重的牲口。尼采为此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即他独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把“应该(你应)”变成“我要”。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受到来自道德领域“绝对命令”的驱使才去行动,而是完全凭借自主的意志去行动的。尼采认为,贵族(尼采哲学的术语,区别于另一术语:奴隶)和超人都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制定道德规则的,而不是像康德伦理学所说的那样被动遵守某一道德规则。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作为非哲学专业人员,如何读懂理解康德的《三大批判》? 非哲学专业要“读懂”康德的三大批判不太容易,但如果只是想知道康德三大批判的主旨是什么?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那就相对简单一些。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这一点康德和中国的孔子很像。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原先的周礼没人遵守了,人人变的唯利是图。孔子很痛心,因此决心要重建人类社会价值体系。康德时代的哲学界也是如此(当时的哲学也包括科学)。之前的两个学派争论了几百年,一派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出生后学来的。另一派恰恰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很多知识是生下来就具有的。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加上当时盛行的怀疑主义,致使当时的学术界很迷茫。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类应当如何?因此康德觉的自己有责任来回答这些疑问,重建社会精神价值体系。于是康德埋头钻研,一过就是11年。1781年,康德发表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发表以后好多年人们都读不懂,因此一直没有评论。他很多朋友都是哲学家也读不懂,康德很失望,他没有想到人们的水平这么低。虽然过了两三年开始零零星星有几篇文章,但都是对他的误解。又过了几年,人们慢慢理解了三大批判里面的名词含义之后,逐渐也就明白了。到底\ “批判”(德Kritik、英Critique)这样一个好词已经在汉语语境尤其是那段众所周知的历史中被糟蹋了.这个词的原意、至少是在康德那里的意思是指“限定效用、划定范围”.康德生。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话语阐释康德的哲学观点? 原问题:谁能用大妈能听懂的话讲讲康德?兜率内院是弥勒佛的道场,东西哲学家们都喜欢在此地聚会,唠嗑斗法。这日不二、庄子与康德在兜率内院吃下午茶闲侃。。康德认为全部的哲学就是语言的批评,对不对呢?? 应该不对吧,哲学的语言转向是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始的。西方哲学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康德属于认识论阶段。所以我认为不是。在康德哲学中“可能性”加上“现实性”就是“必然性”,那对“偶然性”是怎么定义的? 偶然性就是不确定性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话语阐释康德的哲学观点? 康德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德国,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