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的发展状况

2020-10-05知识15

本人现在急需人教版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一、二、三单元(即第一课至第七课)中必考知识点…一定要是课本原文……谢谢…必加分…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2、文化是什么:A、含义: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B、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获得的.3、文化的力量:A、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B、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A、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的发展状况

论议文该怎么写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的发展状况

下列四幅图片,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报刊杂志,观看后回答问题。 (1)图1报刊《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2)图2报刊《民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图3《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德先生”“赛先生”各指民主和科学.(4)图4《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的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谈一谈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3)思想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士阶层应运而生,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传播媒介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所谓国际传播,表现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播的交流,即特 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传播(报纸、书刊)或者电子传播(广播、电影、电视)面向受众的社会范围最广的传播.”[1]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而国际传播并非现代媒介外部生存环境的专有词,它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一脉相承,在中国报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它一直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报业汇入世界传媒潮流的进程.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

#万国公报#生活方式#经济学#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