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铁碳合金中五种渗碳体组织形态特征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不同渗碳体的组织特征

2020-10-05知识8

铁碳合金中渗碳体有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什么特点? 有5种:1、一次渗碳体:直接由液态结晶出来的渗碳体,形态是白色长条状。2、二次渗碳体:由奥氏体超出百碳溶解度而析出来的,形态度是沿着奥氏体晶界分布,成网状。3、三次渗碳体:由铁素体超出碳溶解度而析出来的,形态是沿着铁素体晶界分布,由于含量太版少,形不成网状,以短棒状分布于铁素体晶界。4、共晶渗碳体:共晶反应生成的渗碳体,与奥氏体共同形成莱氏体,形态白色条状,大小不一。5、共析渗碳体:共析反应生成的渗碳体,与铁素体共同形成珠光体权,形态一般是白色片状。

铁碳合金中五种渗碳体组织形态特征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不同渗碳体的组织特征

包括: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比较它们形成的温度、成分、形貌. 一次渗碳体:在铁-石墨相图中,碳含量大于4.3%时,在L(Fe)+Fe3C两相区内结晶析出的初生Fe3C为一次渗碳体,形成温度于共晶温度(1148℃)以上,形貌为大的片(其间为共晶组织).碳含量于4.3%~6.69%是其典型成分区间.二次渗碳体:在铁-石墨相图中,碳含量大于0.77%时,在A(Fe)+Fe3C两相区内析出的Fe3C为二次渗碳体,形成温度于共晶温度(1148℃)与共析温度(727℃)之间,形貌以网状为典型.碳含量于0.77%~6.69%是其典型成分区间.三次渗碳体:在铁-石墨相图中,F(Fe)+Fe3C两相区内析出的Fe3C为三次渗碳体,形成温度于共析温度(727℃)以下,形貌为细片状或粒状.共晶渗碳体:于共晶温度(1148℃)形成的共晶组织(A(Fe)+Fe3C)中的Fe3C体.形貌为片状的共晶组织形貌.碳含量约为4.3%.共析渗碳体:于共析温度(727℃)形成的共析组织(F(Fe)+Fe3C)中的Fe3C,形貌为片状的共析组织形貌.碳含量约为0.77%.

铁碳合金中五种渗碳体组织形态特征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不同渗碳体的组织特征

一次渗碳体与二次渗碳体的区别 一次2113渗碳体与二次渗碳体的区别如下:1、一次5261渗碳体是4102从液态结晶时产生的;二次渗碳体在降温时因1653含碳量变化从奥氏体中而沿晶界析出的。2、一次渗碳体一般是较大的条块状,在过共晶铁碳合金中常见到;二次渗碳体多在过共析钢中出现,一般都是呈网状。3、一次渗碳体非金属的性质很明显,性能是硬而脆的,也就是常讲的Fe3C。生产中可通过长时间的高温扩散退火来进行消除;二次渗碳体常可通过正火来打断二次渗碳体网,以改善性能。扩展资料:形成过程初生渗碳体:在铁一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中,具有过共晶成分的合金(过共晶白口铸铁)的液相合金冷却到液相线以下时析出的渗碳体称为初生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在莱氏体组织中,点条状渗碳体均匀分布在奥氏体基体上,这种渗碳体称为共晶渗碳体。先共析相及先共析渗碳体:具有亚共析和过共析成分的合金,在发生共析转变前,总是随着温度的降低,先析出构成共析转变产物的某一相,先析出的相叫先共析相,如亚共析钢中的先共析铁素体和过共析钢中的先共析渗碳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相的形态有块状、网状和魏氏组织三大类。共析渗碳体: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析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在铁-碳合金平衡。

铁碳合金中五种渗碳体组织形态特征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不同渗碳体的组织特征

解释下列概念,并说明性能和显微组织特征: 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 铁素体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这部分铁素体称为先共析铁素体或组织上自由的铁素体。随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形态,如等轴形、沿晶形、纺锤形、锯齿形和针状等。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在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铁素体的成分和组织对钢的工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对钢的使用性能也有影响。奥氏体简介 英文名称:austenite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字母代号:A、γ定 义:碳及各种化学元素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命名:为纪念英国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1843~1902)对金属科学中的贡献而命名。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性能特点: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渗碳体(cementite)—铁碳合金按亚。

#渗碳体#铁素体#奥氏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