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律疏议对不孝的规定得与失 中国从汉到唐的法制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2020-10-05知识8

古代历史上休妻都有哪些标准? 古代休妻一般有七条标准,被称为七出、七去、七弃。除了七出外,其实许多毫无理由的理由都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例如儒家的曾子休妻。孔子的爱徒曾子休妻的理由很简单,孔子的后妈对曾参不好,但曾参却对他供养不断。因为老婆给后妈蒸的梨不熟,所以便把老婆休了。曾子的理由是:蒸梨这小事儿都不听我的话,遇到大事儿呢?主要是维护男性一方的利益,相反,女性离婚则比较难。休妻理由在现在看来非常荒唐。休妻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我国民国时期长期广泛存在(是说从法律角度政府承认,民间其实早就有),主要包括:不孝顺父母、生不出儿子、发生婚外情给老公戴绿帽子、夫妻不和家庭不睦、有严重疾病、话太多、盗窃。从文言文角度就分别被称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究其愿意,一是自父系社会之后,男性在社会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则日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过日子就是这样,谁居主导谁就是各方面的主导。二是休妻受儒家影响较大,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其本身就休了原配,其后他的孙子子思也休过老婆。所以,长期手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对女性比较压榨也就不新鲜了。古代对女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没有道理,比如孟子看到老婆在。

唐律疏议对不孝的规定得与失 中国从汉到唐的法制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如何看待把孝写进法律? 古已有之。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案例汇编)中,专门有“告子”一案,就是普通士伍控告其子“不孝”的案…

唐律疏议对不孝的规定得与失 中国从汉到唐的法制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请论述一下唐律疏议? 也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发行。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杀伤、保辜、市场管理、堤防、房玄龄等,参酌隋律。⑥《擅兴》。三十卷,规定对诈欺和伪造的惩处。。

唐律疏议对不孝的规定得与失 中国从汉到唐的法制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古代什么人才会娶很多媳妇?

我国古代十恶不赦中的首恶是?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所收藏该问题的人,天涯问答是一个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此您可以查找信息,与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欢迎访问天涯问答http://wenda.tianya.cn

名词解释 唐律疏议: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命长孙无忌讳等人撰定律令,完成12篇500条的《唐徽律》。第二年又完成“律文”的疏议工作,作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并将疏议附于律后,颁行于全国,称为《永徽律疏》。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法典。其特点:①礼法合一;②科条简要、宽简适中;③用刑持平;④语言精练准确,立法技术高。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高度的成熟性、典型性、代表性,影响宋元明清的法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影响到朝鲜的《高丽律》、日本的《大宝律令》、越南的《刑书》等。

古代“休书”和“和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知否》里盛家只接受和离呢? 一个是女方是责任方,一个双方都是责任方休书源于西周,汉朝开始有了“七出之条”。《礼记》中:“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其中“无子”要求妻子50岁以后才能有效。又有“三不去”限制“七出”,“三不去”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休书只需要男方签字,也就是说,男方不满意了,只要能找到“七出”里面的一条,就能单方把女方扫地出门。在电视剧和小说中,多数男方都是说女方不孝和善妒,尤其是善妒,简直就是想休妻的不败法宝。总之,休书就是男方在婚姻中摆布女方的工具,对女方百害而无一利。“和离”,始于唐代,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和气的分开,需要双方签字,就像现代的离婚。一般婚姻双方为了掩盖丑闻,尤其是男方挑不出女方的过错的时候,就会选择“和离”。不过“和离”对女方来说很难,“和离”成功的都是大家族的女性,有权力和财力做靠山,都是用权压、用钱砸出来的“和离”。剧中淑兰,没有过错,即使这样孙志高还说她不孝和善妒,要休了她。如果盛家接受了,也就接受了淑兰是不孝和善妒的,也就说盛家家教不好,也会影响盛家其他姑娘的婚姻。最后,在明兰的帮助下,才顺利“和离”,同时还给了。

中国法制史主要讲得内容有哪些? 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对中国法制史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2643239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历代的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应当从中审视自己,找出不足,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法制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深入学习的。纵向方面,自原始社会默契,开始有了法律萌芽,到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以后,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法律制度。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应当是在夏朝出现了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所以说,最初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出于同志的需要,便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

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一妾,还是多妾? 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其实都是一夫一妻制,严格的说是一夫一妻一妾多婢制。受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现代人常误解古代是一夫多妻制或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以为妾是可以随便纳的。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不仅妻子只有一个,妾也只能纳一个,不是想纳就可以纳的,满足条件了才能纳。娶妻有严格的礼法步骤: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妻子和丈夫对家庭有共同话语权,举案齐眉、互相尊重。丈夫想要休妻也不是那么容易,有七出三不去的规定,七出:不侍公婆、无后、淫、口舌、妒忌、盗窃、恶疾;三不去: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贱娶贵不去。值得一提的是:无后是指没有儿子,只生了女儿也不行,不过生了女儿没有儿子丈夫可以纳妾不可以休妻,如果儿子女儿都没有生,丈夫想要休妻也是等妻子五十岁之后,不过古代平均年龄三四十岁,活到五十岁也够呛。还有贱娶贵不去相当人性化,我们现代很需要啊。丈夫想要纳妾有个前提:娶妻二十年或者满四十岁,妻子没生儿子。而且妾是不可以扶正的,妻子如果死了会再娶一个妻子,而非妾扶正顶上。多妾的情况直到清末民国才开始混乱起来的。所谓一夫一妻多妾的妾,都是周朝后早期贵族的特权,庶人多无妾。蔡邕《独断》:“天子一取十二女,象十二月。

中国从汉到唐的法制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国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