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解剖学中的方位术语 解剖学方位术语

2020-10-05知识5

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初学者必须准确掌握这项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交流而避免误解。1.解剖学姿势为了阐明人体各部和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标准姿势,在描述任何体位时,均以此标准姿势为准。这一标准姿势叫做解剖学姿势。即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描述人体的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2.常用的方位术语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cranial代替上;用尾侧caudal代替下。在四肢则常用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ventralis和背侧dorsalis。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palmar和背侧。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

解剖学中的方位术语 解剖学方位术语

如何理解人体解剖学方位术语的概念是相对的 相对就是指要有某个参照物,例如全尸的左右,是以正中线作为参照物,而尺骨位于桡骨的内侧是尺骨以桡骨为参考系

解剖学中的方位术语 解剖学方位术语

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一)解剖学方位为了说明人体各部或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特规定一标准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描述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研究对象或标本模型,是横位、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仍应以标准姿势描述。特定的解剖学姿势规定如下: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二)方位术语按照上述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一些相对的方位名词,按照这些方位名词,可以正确地描述各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这些名词都是一组组相应成对的,如: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部位高低关系的名词。按照解剖学姿势,头在上足在下,故近头(颅)侧的为上,远离头(颅)侧的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则位于鼻的下方。为了与比较解剖学统一,也可用颅侧cranialis和尾侧caudalis作为对应名词,则对人体和四足动物体的描述就可相对比了。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is和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is。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腹侧和背侧这组名词,可通用于人体和四足动物体。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是描述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名词,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而在耳的内侧。内internus。

解剖学中的方位术语 解剖学方位术语

解剖学方位术语 一、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2113势:是指身体直立,面5261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4102方,两足并拢,足尖向1653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二、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1、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2、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3、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三、面在解剖学姿势上,人体或局部均可设置三个相互垂直的切面:1、矢状面: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切面与水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2、冠状面:也称额状面,是指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互相垂直。3、水平面:与上述二面相垂直,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的切面。四、常用的方位术语:1、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代替上;用尾侧代替下。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2、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3、内侧和外侧:。

人体解剖学姿势的方位术语 前或腹侧与后或背侧2113,是指距身体前5261、后面的距离相对远近的名词。距身4102体腹侧面近者1653为前,距人体背侧面近者为后。内侧和外侧是指人体器官等与人体正中矢状面距离大小的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耳的内侧。内和外是指空腹器官的相对位置。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浅和深是指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的术语。距皮肤近者为浅,远离皮肤者为深。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距肢体根部较近;下又称为远侧,距肢体根部较远。

#人体解剖学#解剖学#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