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依数性来判断不同溶液的凝固点,特别是非电解质的凝固点的判断
凝固点降低法测溶质摩尔质量的公式适用条件?该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用空气套管? 用空气套管避免过冷现象严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是利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测量的。公式做了简化,因此只有在稀溶液条件下方可使用,溶液浓度高了偏离依数性。
什么是稀溶液的依数性?它包括那些方面内容? 稀溶液的依数性是说溶液的某些性质与溶质的粒子数的多少有关,与溶质本性无关。依数性分别用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公式定量描述。。
用依数性关系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时为什么常用凝固点下降法而不用蒸汽压下降法?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 和凝固点降低第一节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力第一节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二、溶液的蒸汽压下降—Raoult定律一、。
为什么要用质量摩尔浓度作为溶液依数性变化的根据,而不用物质的浓度呢? 题目能详细点吗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是指非挥发性溶质的溶液。而且稀溶液不是浓度意义上的稀溶液。而是指的在一定浓度区间
利用稀溶液的依数性测定果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可以做凝固点下降测定
凝固点降低法测摩尔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是利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测量的.公式做了简化,因此只有在稀溶液条件下方可使用,溶液浓度高了偏离依数性公式,浓度太低了,依数性变化不明显.所以利用依数性只能粗略的计算相关指标,然而用依数性对体系进行定性判断是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凝固点(析出固态纯溶剂时)降低稀溶液当冷却到凝固点时析出的可能是纯溶剂,也可能是溶剂和溶质一起析出.当只析出纯溶剂时,即与固态纯溶剂成平衡的稀溶液的凝固点Tf比相同压力下纯溶剂的凝固点Tf低.
有关高分子稀溶液的依数性测定的问题 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与理想溶液的偏差很大,只有在无限稀释的情况下才符合理想溶液的规律,因此必须在各 种浓度下测定ΔTb 和ΔTf,然后以ΔT/C(ΔTb/C 或ΔTf/C)对C作图并外推,根据ΔT/C在C→0时的外推值计算分子量。θ条件下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符合理想溶液性质,所以不需外推。
什么是稀溶液的依数性?请举出与次相关的生活中的例子(各举一例) 依数性稀溶液与纯溶剂相比某些物理性质会有所变化如蒸气压下降(纯溶剂的蒸汽压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稀溶液也是如此,但其蒸汽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和渗透压.浓溶液和电解质溶液不具依数性电解质溶液和浓溶液的作用力比较大.如电解质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这导致其偏离理想情况比较严重.所以依数性跟计算值有差异.但还是具有依数性的.只是电解质的依数性非电解质的大而已.按照课本的说法是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都比同浓度的非电解质的数值要大.并没有指出不具依数性.raoult定理raoult定理:在非电解质非挥发性的稀溶液中,溶济蒸汽压的相对降低值是正比于溶质的浓度的.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沸点升高沸点是指液体(纯液体或溶液)的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如果未指明外界压力,可认为外界压力为101.325 kPa.对于难挥发溶质的溶液,由于蒸气压下降,要使溶液蒸气压达到外界压力,就得使其温度超过纯溶剂的沸点,所以这类溶液的沸点总是比纯溶剂的沸点高(示意图),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浓度越大,沸点升高越多.凝固点下降凝固点是物质的液相和固相建立平衡的温度.达到凝固点时,液、固两相的蒸气压必定相等,否则两相。
求解一讨论溶液依数性的应用化学题,详细解析 渗透压=CRT,C是物质的量浓度,R是8.31J/(mol*K),T是绝对温度298K把298K时的渗透压为4.34kPa代入。4.34*1000=C*8.31*298C=1.75mol/L10.0ml水中含有胰岛素的物质的量为:1.75*10*0.001=0.0175mol胰岛素的摩尔质量为:101*0.001/0.0175=5.77g/mol稀溶液的依数性应用很广泛,在测物质的分子量上,因为物质的分子量和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相等,可以通过稀溶液渗透压来测未知物的分子量,便于对未知物分子式的确认。另外,稀溶液依数性中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钢铁工件进行氧化热处理就是应用沸点升高原理。用每升含550~650 g NaOH和100~150 g NaNO2的处理液,其沸点高达410~420 K。利用凝固点下降原理,将食盐和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51 K。氯化钙与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18 K。体系温度降低的原因是:当食盐或氯化钙与冰(或雪)接触时,在食盐或氯化钙的表面形成极浓的盐溶液,而这些浓盐溶液的蒸气压比冰(或雪)的蒸气压低得多,冰(或雪)则以升华或熔化的形式进入盐溶液。进行上述过程都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体系的温度降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自制冷冻剂。冬天在室外施工,建筑工人在砂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