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波的干涉图像 双缝实验干涉图案

2020-07-20知识5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图像是什么样的?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图像是明暗相间的条纹。双缝的作用是形成振动情况相同的相干光源,当单缝旋转时,双缝被照亮的面积减小,双缝虽然仁能形成相干光源,但由于通过双缝的光能量减少,所以屏上仁能产生干涉条纹,但条纹变暗。当双峰旋转是,同样会导致干涉条纹变暗。同时,干涉条纹保持与双缝平行,也随双缝的旋转而旋转。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双缝干涉实验里光的干涉条纹间距与什么有关? 与波长,双缝间距和双缝距光屏的距离有关,公式:Δy=λL/d(Δy是干涉条纹间距,λ是波长,L是双缝距光屏的距离,d双缝间距)双缝干涉实验到底能证明什么? https://www.56.com/u39/v_MTQ2NTk3ODIw.html?www.56.com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实验是在高三的时候,高三课本旁边的一个小拓展。我追着老师问,物理老师。? www.zhihu.com 。关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不加光屏,直接用肉眼观察双缝干涉图案吗? 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关于双缝干涉实验,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这张图 这应该是解释波粒二象性的。图1表示从一个点随机发射粒子,通过两个很近小孔打在后面平板上,颗粒在平板上的分布情况。两个峰值表示在小孔中心位置对应的平板处,颗粒分布比较多,在远离小孔位置,颗粒分布比较少甚至没有颗粒。说明颗粒运动是直线运动。图2表示从一个点发射波(声波、光波等),通过两个很近的小孔(一般这两个小孔距离要和发射波的波长在同一量级),发生了衍射,变成了两个同相位同频率的波(相位相同是指两个波同时出现波峰,同时出现波谷)。两个波发生干涉,在平板上形成波峰和波谷(亮和暗)。对微观粒子来说,当粒子能量很高时,表现出更多的粒子特性(例如质子),当粒子能量很低时(例如电子),表现出更多的波动特性(最著名的是德布罗意波,电子概率波)。对波动来说,当波动能量很高时,可以表现出足够的例子特性(如光子,波动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基本粒子一样),当能量波动比较低时(常见的电磁波、声波、机械波),表现出强烈的波动性(干涉、衍射)。

#双缝干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