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杀头为何要秋后处决?有何史料记载? 秋季主刑杀。古人认为春季夏季不能杀人。这个制度自西汉开始执行。除非谋反、谋逆这样的斩立决大罪,都只能在秋冬季节执行。唐代死刑终审权被收归中央政权。所以历代很重视复核程序。通常要三请复核才允许下达死刑执行令。明代更加严格,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在每年夏季接收各省上报的卷宗,官员集中进行封闭式的档案复查,如有疑问则进行提审。确实应判决死刑者则联合报告给皇帝,皇帝进行勾决,就是拿笔勾选处决名单发各省转发府县执行。没有选中的死刑犯则继续关押,第二年再次进行夏审复核,流程一样。
为什么古代执行死刑讲究“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就是除了罪大恶极的罪犯决不待时外,死刑执行的期限放在立秋以 后、冬至以前执行的制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所载“赏以春夏,刑。
为什么古代问斩犯人都要秋后,还要在午时三刻,提前问斩不行吗?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对秋后问斩、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比较熟悉,也因此就产生疑问,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还要选择午时三刻呢?今天金兔就带大家看看其中的门道。午时三刻先说说午时三刻吧。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合现在的两个小时。同时又把一个昼夜划分为一百刻,刻原本是计时的滴漏上的刻痕,一个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实际上,“时”和“刻”是两套不同的计时单位,换算起来比较复杂,平均每个时辰约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则差不多是正午十二点,这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午时三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之时。古人还认为,不管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会来纠缠做出判决的官员、监斩的官员以及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而选择在阳气最盛的时间段,可以抑制死者的鬼魂,这应该是古人习惯性午时三刻行刑最主要的原因。秋后问斩事实上,除了需要午时三刻问斩外,古代行刑对于时间的选择也极为看重。比如汉朝有“秋冬行刑”之规定,规定除非是谋反、谋大逆外,其他死囚需等待秋季霜降后到冬至前方可行刑;唐宋及以后也有类似的规定,说除非。
为什么古代死刑都是要秋后问斩?
为什么行刑的时间都要规定 死刑是一种特殊的刑罚,它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处罚的方式,所以在死刑的适用上人们找出了许多种理由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死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因为它违背了不能杀人的基本禁忌,所以在死刑执行上自然会产生很多仪式性的行为来让决定者和执行者得到内心的平衡,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由于存在简单的类比,即自然界运行会影响与人事相关的运作。同样,人事的运作会影响自然界的运作,自然界的现象会受到人的行为的影响,所以在死刑的行刑上自然会出现很多以减少死刑带来不利影响的制度设置,其中最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是对于行刑月日的详细、完备的制度创制,即在一些特定的月、日内禁止执行死刑,在一些月、日内可以执行死刑,甚至认为是执行死刑的最好时间,如秋天或者是冬天等。如汉哀帝时李寻提出“间者春三月,治大狱,时贼阴立逆,恐岁小收”[1](卷76,李寻传)的观点。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死刑行刑中的月日等制度进行分析,以揭示中国古代死刑运作制度中的特殊制度安排。一、死刑行刑月日制度中国古代死刑行刑日期可以分为两大类:可以行刑的月日和禁止行刑的月日。同时在可以行刑的月内又分为可以大量行刑的月和可以少量行刑的月,或者称为无限制行刑月与。
古代死囚为何多在“秋冬行刑”? 综观历史,历朝通常规定死罪犯“秋冬行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人认为天人是合一的,自然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
为什么古代杀头还要秋后处决或斩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