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心即理 本心自求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2020-10-05知识11

王阳明心学提出心即理,那么这个“心”指什么? 没读过王阳明的书,在心里科目提出心学,心即理,我理解心为个人修养。我认为个人修养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内心是精神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知行合一是王圣人心学主要内容,值得好好学习。

王阳明说心即理,是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心里找到答案? 在这物质横流的当今,原本的初心已经埋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了,那种久违的淳朴,发自内心的善良更是难能可贵,所以自律的人不会偏离本心太远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即理有何差别? 考研看书看到心学一块,陆九渊说天地宇宙之理在人即是人心,非后有,乃天成,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

心即理也是什么意思 按现代的理解,心即理有几种理解方式:a,心即理其实是一种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心理活动-移情,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心赋予花鸟意义感情;即“一剪寒梅傲立枝头”,是心中的崇高道德感赋予梅花高洁的形象。b,从宇宙全息论角度讲,宇宙万物之理与内心感悟到的理都是全息宇宙的投影,内心之所以能感知万物得出理,是因为心本就是宇宙一物,每一物都是全息的,所以,我心即万物,我心原本就内蕴万物之理,所以,心既是理。c,从认识论与“王阳明知行合一”角度理解,心本镜,只要克制私欲,用“良知”勤擦拭,心就会如明亮之镜,在行的过程中会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呈现出事物之中的理,举中西医为例,中西医理论皆是以人体为对象而构建的不同理论体系,西医理论是创西医学派的人的心赋予人体的一种理,而中医理论是创中医学派的人的心赋予人体的一种理,从这个角度讲,理论都是人心赋予物体的,全面一些说就是“一物对多心,多心赋多理,导致一物对多理,可见物之理皆由心赋,即心既理”估计王阳明本人的愿意应该是a与c的杂糅需知道心即理在认识论上的积极历史意义:心即理强调了人自身在工作生活中“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它认为不必一味读圣贤之书,苦思冥想。

谁能详细地解释一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意思呀!? 大致说一下,不是很完整。中国哲学有个核心特点即\"非概念化\"\"非对象化\"\"非二分式&…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三大内容的重要内容,其精髓处就是教人以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既然说到“理”,就…

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什么意思?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心和性的区别又是什么,怎么才能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是什么?见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实相道,实相无相,本自清净,本不生不灭,本不动摇,本具足,能生万法。心性是一,不是二。用戒定慧去贪嗔痴,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有分别心就会有是非,有争就没有平等慈。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心学作为一门唯心主义的朴素哲学,归根到底还是在一个心上。其核心在于“致良知”。所谓的格物致知,格物便是事上练(即问题中的事在练),致知便是致良知。“心即理”强调了良知(也就是所谓的道理)都在自己的心中,心无外物,无需他求。知行合一的知也是良知,强调了良知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和并行,就像道路的两个方向,人的两臂,大雁的双翅一样,缺一不可。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就我个人的感悟,知知而行是为知,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知知是为行,行而不知是为怠行。可能会有些拗口,那就让我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一下。例如感觉天气变凉了,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在老家的父母可能会因此受冻,那么自然而然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要打电话去关心下,如果有需要就寄钱或者买衣服寄给他们。这便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意动了,如果行动起来,那便是知行合一,如若只是想想而不去做,那便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在我们行动起来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出于良知,那便是行,如果不知这样做的原因,那便是怠行,即便这次行动了,下次也会怠慢。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

关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理是外在的宇宙本源,独立于人本身,不依赖人,所以人自身要调动积极性去了解外界万物,直至达到了解“理”的境界,故有“格物致知”.而陆王主张万物万理是人心的映射,只有“致良知”,不断反省,才能了解宇宙的真理.前者有些许唯物主义的萌芽,关注万物自然,后者就彻底地着重于道德伦理层面.但不管怎么样,儒家思想始终是以道德伦理为出发点,即使是程朱理学中有关注自然的成分,自然之理是约束着人类世界的,包括道德,但归根结底是为其道德说教做准备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伦理道德就是“理”所反映出来最重要的内容.到了陆王心学,就彻底抛开“理”这种约束道德的范畴,以人心为产生伦理道德为最高本源.

#王阳明#心即理#良知#知行合一#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