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有什么异同? 补中益气汤的使用范围太大了,到处可以用,大致上下面几种情况一定不能用:1.外感未去。比如身上因受寒或湿引起的发热,只要外在病邪还在,就不能吃,一吃就出大问题,把邪气腻在里面了。或者暑病阳明热病那就更不能吃,吃了会七急败坏的,犯实实之戒了。2.肾元虚弱。那要加减了才能吃,就是说要稳固住肾元,否则吃了胸闷异常。3.特别上中风的实邪,如果一吃那就彻底完蛋,因为邪气完全给补住了。小建中汤的适应症状比较好写,就是下面的情况我们一般在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你把自己的症状写的详细点,我会再来看看。不要随便乱吃,这两个方一旦乱吃,会出严重问题的。
补中益气丸、理中丸、小建中汤的区别是什么? 生活越来越好,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诱惑导致的不良生活方式,却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健康。面对美食,忍不住要多吃几口(暴饮暴食),面对娱乐、游戏,忍不住要晚睡一会(熬夜),诸如此类的种种坏习惯,长期坚持下来,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身体健康,现代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出现脾胃虚弱方面的问题,与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长期影响息息相关。根据中医理论,脾胃主运化,胃的主要功能的消解食物,而脾的功能则是疏布精微,使营养运化到身体中,如果出现了脾胃虚弱的问题,人体对于外界摄取营养的吸收和运用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脾胃问题可以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丸、理中丸、小建中汤都是常见的中药方剂,这3个药物也都是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药方,但由于组方的不同,其应用方向上有有所差异,今天就来为大家分别介绍下这3个中药方。补中益气丸我们先来看一下组方,补中益气丸中含有黄芪、炙甘草、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这些中药材组成,稍微熟悉中药的朋友就知道,这些药物都是调理脾胃的常见药物,但这些药材组合在一起,之所以取名叫补中益气丸,其主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于脾胃虚弱(特别是气虚)导致。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 量轻效宏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补中益气汤和小建中汤有什么不同吗
如何区别《金匮要略》的黄芪建中汤与补中益气汤? 黄芪建中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著各方剂。黄芪建中汤是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为温里剂。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药为桂枝、甘草、大枣、饴糖、黄芪。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症见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不华、或虚劳阳虚发热。兼气自汗、短气困倦者。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补益剂之名方。由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功能: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舌质淡苔白,脉虚软动力及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证属中气虚陷者适用。同为治气虚方剂,它们的异点是:黄芪建中汤长于温中补虚,以温中疗中阳虚寒为主;补中益气汤长于补气升阳,以提升下陷之阳气为主。临床上应仔细加以鉴别辨证施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明白了吧?欢迎交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