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齐国、晋国、鲁国爵位是侯爵国,君主却称公? 周王朝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这大家通常都很熟悉。但是,有许多朋友在读先秦史籍的时候,又会犯晕。如,齐、鲁等国的爵位为“侯爵”;秦、郑等国的爵位为“伯爵”。但是,他们国君却都是被称作齐桓公、鲁庄公、秦缪公、郑庄公等。其实,这是将谥号与其爵位视为等同了。先秦时期,诸侯国君的谥号都可以称作“公”,就连像许国、滕国那些弹丸小国,其国君的谥号也是称作“某某公”的。这属于其死后的荣衔,并不是其生前的爵号。在官方的史籍中,还是称其为鲁侯、齐侯、郑伯、秦伯等的。第二,如周公、召公等王室辅政大臣,其本人的爵位与其封国的爵位也不等同。周公,召公,作为辅政大臣,其爵位在群臣中当然最为尊崇,为“公爵”。但是,周公、召公的封国分别在鲁、燕,封国的爵位却都为“侯爵”。周公、召公等爵位为公爵,其实是其作为王室辅政大臣才具有的身份。作为辅政大臣,难免要涉及到诸侯列国事务,为其处理政务更具威信力,就要保持其在爵位上足够尊崇。所以,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列国中,公爵国极少。可以确凿的公爵国,只有宋国(殷商之后)。至于,有些观点认为周文王的两位弟弟虢叔与虢仲的封国(东虢、西虢)也为公爵,并没有太多的史籍予以佐证。因在历史。
历史上的鲁国有两个,其一为夏商时存在的鲁国,史称西鲁。其二为西周至战国的鲁国,史称东鲁。 周公旦的鲁国,是中国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周公东征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鲁国。西周时期,鲁国对穏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春秋初期,鲁国为东方强国,鲁隐公、桓公时(前722年~前662年)多次战胜齐、宋等国,且不断侵袭杞国、莒国等小国。春秋中期之后,社会变革,政权转入贵族大臣手中。长期掌握实权主要是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季友、叔牙、庆父的子孙,称为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后,也称三桓),即所谓“政在大夫”。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较多的侯国之一,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活动。如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用田赋”,都标志着鲁国租税赋役制度的重要改革;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年)“作三军”,鲁昭公五年(前537年)“舍中军”,则标志着鲁国军事组织和君臣力量对比的变动过程。春秋晚期,鲁昭公被三家驱逐,客死异乡。其后不久,三桓属下的家臣阳虎等人控制国政,一度形成“陪臣执国命”的局面。鲁定公时(前509年~前495年),阳虎失败。
东周 西周 北周 武周 后周,这些王朝的开国皇帝分别是谁?
古代下人对护国府的人的称呼。 国公就是公爵,跟护国大将军没关系,一般就叫姓氏+公,或者姓氏+老,或者是叫朝廷的职位。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