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火山盆地内业已探明的铀矿床,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和北部,东部仅有1个矿床,而盆地的中部和南部目前尚未落实矿床,稀疏分布一些小矿点(图2.10)。尽管火山盆地内各类构造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且相互影响或叠加复合,但它们对决定矿床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勘查结果反映的铀矿化空间分布,是限于现有勘查工作程度所揭示的铀成矿作用的“终态”空间。图2.10 相山矿田矿床分布示意图据现有勘探资料,相山火山盆地铀矿化空间分布格局可归纳为如下特点:1)火山盆地内铀矿床在平面上的总体分布呈现为两条近东西向的矿集带。北部铀矿床的平面分布与EW向基底构造位置吻合;西部矿床的平面分布尽管显得散乱,但仍显示为一长轴为EW向的矿集区,其平面产出位置为与相山中部EW向基底构造位置相吻合的、宽约3~3.5km的戴坊-相山EW向构造断陷带的西端(邱爱金等,2002)。2)矿田北部的矿床一般位于东西向基底断裂、北东向断裂、推覆构造和火山环状构造的复合部位;西部矿床多位于北东向邹-石断裂带及其旁侧的裂隙带,近南北向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也是西部矿床的有利产出部位。3)北部铀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次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西部铀矿床铀矿体的。
勘查模式与成矿模式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应用。成矿模式(metallogenicmodel)是矿床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矿床形成机理和过程所进行的模拟和假设,其意义在于对矿床形成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梁新权等,2009),可以不涉及到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改造。而勘查模式(integratedmetallogenicmodel)则是在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而建立的矿床形成及形成后变化的全过程的模拟和假设,对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相山矿田在过去的矿床学研究中,多侧重于矿床的形成过程或成矿模式的研究,如陈肇博(1985)提出的双混合成因模式;邵飞等(2008)建立的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a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对于相山矿田的形成后的变化改造以及勘查模式研究则鲜有涉及。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作用以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建立了相山矿田的勘查模式。根据相山矿田的成矿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可将相山铀矿床的形成及形成后的变化。
相山铀矿地质研究程度和存在问题 相山铀矿田有 40 多年的铀矿勘查和研究历史,先后完成了 1∶50000 的航空放射性测量、航磁测量(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1989)、山地重力测量(核工业 266 大队,1997)、1∶25000 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核工业大队 261,1996;核工业 266 大队,1997)、1∶25000 岩性岩相填图(核工业 261 大队,1985);投入钻、硐探工作量约 200 万 m。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包括包裹体成分、成矿温度、成矿年龄等大量数据,划分了铀矿类型。陈肇博等(1981)提出了“双混合”成因模式,即遭受深熔作用的富铀地层中的铀转入酸性岩浆和原生流体,构成成矿溶液中铀的第一个重要来源;原生流体及其与大气成因水混合后生成的热液在上升和渗流过程中,从所经过的富铀地层和古老铀矿床所溶解出的铀构成热液中另一个重要来源。杜乐天(2001)认为,U、Th 是通过碱交代作用从深部携带上来的;张万良等(2005)从邹家山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入手,提出成矿物质与火山岩、斑岩一样,都来源于深部岩浆房体系,认为成矿物质、斑岩、火山岩具有“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图 1.1)。对相山地区的铀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及成因的认识,对地质勘探成果的扩大起。
相山矿田研究现状 前人在相山地区先后开展了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王德滋等,2002)、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夏林圻等,1992;范洪海,2001)、矿田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热液蚀变(黄志章等,1999;温志坚等,2000;杜乐天,2001)、古水热系统与铀成矿作用(周文斌,1995;李学礼等,2000)等专题研究。按时间先后,相山矿田较全面的基础地质、铀成矿作用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次:1964~1965年,华东608队12分队通过地质填图、专题研究,提出相山主体岩性不是花岗岩而是火山岩。1970~1972年,二机部北京地质局组织的“3队1所1矿”联合科研队,编制了第一份相山构造地质图,认识到矿田北部控矿的花岗质小岩体是次火山岩体。1978~1980年,北京三所、华东地勘局261队联合调研组在以往地质资料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山火山盆地是破火山口(火山塌陷盆地),铀矿田在总体上受其控制,矿床成因为“双混合”模式,即成矿溶液和其中的铀均具有双重来源和混合性质,成矿溶液中的水为岩浆水和岩浆热场导生出来的地下热水体系混合,原生流体中的铀和从富铀地层及古老铀矿床所溶解的铀相混合。1982~1986年,华东地质勘探局270研究所与261、265、268、269四个大队联合对赣杭构造。
航放数据的空间相关分析 航空放2113射性测量中,测量系统所收5261录的数据包含了丰富4102的信息,是地表、地下不1653同深度地质体的放射性特征在地表的综合反映,同时还包含了各种噪声。因此,如何将这些复合的数据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分解,消除噪声干扰,将与铀矿化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是铀资源勘查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空间相关分析是铀成矿信息提取的常用方法之一。利用铀与钾、钍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可确定放射性核素的再分配规律。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在各类正常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岩石中,放射性元素钍与铀及钾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如线性关系、对数关系等),如果是钾、铀、钍含量或其比值发生了变化,则表明发生了某种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如铀成矿作用。在Erdas Imagine 8.6 Modeler模块,选CORRELATION[,IGNORE]之功能,用调平处理前的K、U、Th原始数据,计算相山地区各地层岩性的K-U,K-Th,U-Th之相关系数,见表5.3。表5.3 相山地区各地层岩性K-U、K-Th、U-Th相关系数K-U的相关系数在各地层岩性中均不大,相关检验表明两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K-Th在各地层岩性中的相关性比K-U的相关性总体要大些,多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在花岗斑岩(γπ)中的相关系数最大(0。
矿田深入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