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子于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过奏乐(韶乐)后,三个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很好听,使人难以忘怀。孔子去齐国学韶乐,听了之后,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两句文言文翻译成英文!! While in Ch’i,Confucius heard Shao.For three months he did not know the taste of meat.He said,\"I never imagined that music could attain such.\"子在齐闻韶,三月。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一章,句读分法不一,虽然意思有所差异,但实际上宗旨还是一样的。我们主要理解其精神实质。韶,相传系舜王时代的乐章,是舜王心声的流露。舜王后裔在陈,到春秋乱世,陈公子流落到齐国,把韶乐也带到了齐国。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如痴如醉,沉浸在韶乐之美里,体验到舜王的境界,音乐教化的庄严美盛,法喜从内心若清泉汩汩流出,很长时间不知肉味甚至世味,对于世俗的再也不在乎,几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尝而无味。想不到韶乐之美,竟然达到如此境界,如此殊胜。孔子本具极高的音乐素养,发愤忘食,专注于韶乐,寝食之间,犹念念不忘韶的乐章,苦心孤诣,得到了乐之至的无上快乐,深刻地体验到了韶乐的精神实质。从此“礼、乐、射、御、术、数”,成了儒者必习的六艺,所谓以礼修身,以乐治心,立于礼,成于乐。成为教育学之文化心理的形式原则,亘古长青。音乐成为塑造人格,陶冶性情的六艺之一,和礼一起建立人的情理结构。子曰“不义而富且贵,富贵于我如浮云。不义之富贵都能放下,肉味世味都能放下,才能进入艺术、道德合一的人生境界,忽然超越,上与诸圣一体,下与众生一体,则仁的境界现前。圣人的学问自己。
孔子在述而篇中写,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说明孔子有欲而不刚吗? 首先,您必须分辨两个层次的“欲”:一是物质生命/生活的“欲”,例如:食欲、性欲;一是精神生命/生活的“欲”,例如:求知欲、“为复兴中华而奋起”的欲。孔子对于古典音乐的追求的“欲”,属于后者。这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到他超越了对于饮食嗜欲的执著,所以才会“三月不知肉味”(三月还沉浸在“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感境界之中,以至于美味食物入口,也食而不知其味啊)。其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到底是不是孔子说的?有待查证。然而,就算是孔子说的,那也不过是指出人类具有物质生命/生活层次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般人是不容易超越这个层次的欲望的。孔子并没有自甘沉浸在这个层次的欲望啊。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是他终其一生努力超越物质生命/生活层次的欲望,最后在精神生命/生活的领域有所成就啊!一点粗浅的意见,供您参考。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他说:“不想寻欢作乐竟到了这种地步。注意:“至于”,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文中意为“到了…地步(极点)”。
翻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句话怎么翻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简析《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围了之至于斯也i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翻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欣赏音乐,经三月而不知食肉是什么味道,于是便说,没有想到竟然为欣赏音乐而到了这种地步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全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