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由来是? 我很高兴为你回答。我可以试着告诉你我的意见。福建省曾经是闽,的越族人的居住地,所以简称为“闽”。中国汉代许慎写的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闽是越南东南部的一种蛇。福建位于亚热带。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蛇。史前时期,这里的祖先把蛇当作图腾崇拜。闽侯县,的庄边山和刘清狐狸洞遗址清楚地表明,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在福建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福建被称为“东越'.”。中国,统一后,秦始皇在闽设郡。秦末汉初,在佐汉灭秦,没有功绩的东越,国王被封为“闽',国王,他的国家被称为“岳”。唐、年间,设为使,治傅、建、全、等。明代所设元,合名而成。中国古代全书《山海经》的《海内南经卷十》中有最早的记载:“海洋中有山,西北有山,闽和中山在海中。西汉的认为《山海经》是、在“唐、虞时期”所写。东汉的王充《论衡》和北齐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也持有这种观点。在明代,何乔远也曾在《闽书》中说:“夷平水土,而非九州,进贡水土而受益。有些人还认为“闽”的起源可以在《山海经》的《周礼》中找到。
泉州都有什么山? 一、清源山1、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2、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3、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二、紫帽山1、紫帽山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西南的晋江市紫帽镇境内,与清源山、朋山、罗裳山号称“泉州四大山”。海拔 517.8 米,因常有紫云覆顶,故名。唐时,山上有金粟洞,元德真人居此修真。据传,山上原有“金粟之洞”四字,为宋宁宗避居此地时手书。明代建有道观和凌霄塔,已毁。现山上尚有宋、明、清石刻 18 方。又因山上花木茂盛,清幽恬静,自古有“紫帽凌霄”之誉,为泉州十景之一。自唐以来,即是著名的旅游风景胜地。2、紫帽山脉,山岳层迭起伏,有的峻峭参天,有的蜿蜒含蓄,有的玲珑如玉。
福建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2113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5261,属于古越4102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1653。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客家文化-土楼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
福州市(三山是指哪三座山? 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的民谣。其中“三山现”指屏山、于山、乌山。这三山呈三足鼎峙于今八一七路的中轴线上,十分显目,所以称“现”。而“三山藏”与“三山看不见”则向无定论,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根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载:罗山、芝山、丁戊山为“三山藏”;灵山、钟山、玉尺山为“看不见”;二说是根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以罗山、冶山、玉尺山为“三山藏”,以龙山、芝山、钟山为“看不见”。不论哪种说法,其“藏”与“看不见”的三山,均系“三山现”(屏山、于山、乌山)的支脉,有的如岗阜,有的似山坡,随着历代道路的拓宽与民屋建筑的稠密,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挡,以致变成“藏”与“看不见”了。现将它们的遗址介绍如下:罗山,在今南门协和医院后的一座小山岗。冶山,在今鼓屏路省卫生厅后的小山。玉尺山,又名闽山,在今光禄坊省高级法院围墙内。龙山,又称灵山,在今鼓楼七星井巷内。
福建闽的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
有关于桂圆的诗词有哪些? 有关于桂圆的诗词:1.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宋代:苏轼《荔枝叹》2.江路木犀天。梨枣吹风树树悬。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