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双评价 地质环境承载力

2020-10-05知识18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 一、主体功能区的提出青岛市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同时,“十一五”期间,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特色鲜明、集中度强的产业带、产业区,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二、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依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共同要素,参阅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著名专家论述及相关资料,结合青岛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独特特点,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及二级评价因子(图14-3)。在确定评价因子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权重,然后对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各个评价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逐一计算评价,利用面向对象的C++程序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用圆滑的。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双评价 地质环境承载力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 基本原理(1)城市生态位原理 ①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② 城市生态位:反映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双评价 地质环境承载力

城市生态学中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 环境不堪重负小。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双评价 地质环境承载力

什么是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体现在哪几方面?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已经超越了原来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地质环7a686964616f31333433616238境的影响如超过了地质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人类社会行为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承载力,将导致种种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可用地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地质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地质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地质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3.6.1 地质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承受能力,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地质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所承载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主要指人类经济发展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的阈值,其大小可用人类活动的方向、速度、规模等量来表现。地质环境承载力是地质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地质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概念由来关于地质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

哪些是城市承载力供给指标,哪些是需求指标内容有些多,大侠可以删除一些不常用的,谢谢! 城市承载力包括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它们构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部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承载力,还包括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社会资源承载力。农用地、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数量结构,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供给指数,土地需求指数,单位土地产值,复垦新增土地,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建成区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产值耗水量,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蓄积量,人工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资源需求量,新增山林保护区面积,矿产总量,矿产资源潜力,人均矿产资源需求量;需求指标—生产总值,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人均收入,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速,经济密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实际利用外资额,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客运货运总量,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值,进出口投资额。

一、内容概况“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项目起始于2010年11月,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实施,旨在通过对我国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科学论证不同承载力状况下我国人口分布、城镇化布局、产业布局、国土开发空间布局、环境保护与整治等方面的优化配置方案,支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主要成果:(1)确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思路并建立了评价方法指导框架。(2)完成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总体评价,以及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3)对城市群、资源、农业、生态四种类型区进行划分及定位,形成了《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阶段成果报告》,为编制国土规划提供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二、应用范围及前景(1)建立了承载关系、承载潜力、承载适宜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从“保红线、严标准、优布局、调结构、重防治、控规模”等不同角度构建了单要素评价结论对接体系,建立了基于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空间规划决策模型,可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依据。(2)完成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四种重要资源的总体评价,可。

#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城市经济#环境评价#环境保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