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秧歌》? 赵树理笔下的土改

2020-10-04知识17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作品? (PS:想了解更多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http:// baike.baidu.com/view/21 37.htm#9_3) 编辑于 2013-01-14 ? 23 ? ? 3 条评论 ? ? ? 感谢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秧歌》? 赵树理笔下的土改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 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⑵三种文化思想: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秧歌》? 赵树理笔下的土改

孙犁小时候的故事 楼上回答的好详细哦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秧歌》? 赵树理笔下的土改

中国的乡土文学在创作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中国的乡土文学由鲁迅创始,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深化过程,至今已历经百年,它的概念内涵和创作特点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本答案将从乡土文学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创作特点,并结合相关作品进行阐述。大致分为以下四点:第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鲁迅开启的乡土文学第二:1942年到80年代初以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第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寻根”、“先锋”派小说的乡土创作为中心,第四: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以“农民工题材小说”或“农民进城题材小说”为主。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鲁迅开启的乡土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描写乡村中国的文学被称为“乡土文学”。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叙述对象。著名学者严家炎认为,“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先生在最初定义“乡土文学”时写道:“骞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鲁迅的这一最初定义有三重含义:其一,乡土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还乡,作为想象中国、想象家园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揭露乡村。

陈忠实为何能写出《白鹿原》? 《白鹿原》奠定陈忠实的文学地位,也耗尽了其大量的心血。陈忠实并非创作上的天才,他的成功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在文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对贫困生活的无奈,通过文字发泄心中的呐喊。更是一部陕西风情,民俗和几十年变迁的历史史诗,更是关中风情的画卷。〈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曾经风靡全国的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先生的作品,为何感觉现在却几乎无人问津? 文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赵树理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来说是石破天惊的,尤其是一部经典的《小二黑结婚》,可以说是传世经典。这部作品无论是人物描写还是叙事结构,都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对其中三仙姑的描写,可以作为人物描写的范本,为人称道。赵树理描写三仙姑,用了一个特别具有农村特色的比喻,他说三仙姑的脸,就像秋天早晨的土路上驴粪蛋子上面挂了一层霜,这个比喻非常精彩,形象,生动,带有十足的地域和农村特点。但是,对于现在的一些年轻读者而言,理解起来就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障碍。好多读者可能连驴都没怎么见过,更何谈驴粪蛋子,上面还挂霜,理解难度很大。这其实就是山药蛋派文学的一个局限,在特定的时间地域之内,能够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和传播效果。赵树理的作品基本都是农村生活的提炼和高度概括,这和作家长期在农村扎根,深入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作家,很少再有这么勤劳,这么实在的了,因此,山药蛋派的出现不是偶然,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向赵树理先生致敬,向山药蛋派致敬,向经典致敬!

关于孙犁的基本介绍和作品 人物生平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7a64e78988e69d8331333264643838论文。孙犁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