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顿悟不至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出自木心 我想,木心先生的意思是说,没有渐悟这个过程的顿悟可能是妄想,亦或是是一闪灵光诈现,这个所谓的顿悟的境界是不持久的。我自己就有深深的体会,有时候吃完饭去。
渐悟智慧与顿悟智慧有哪些区别? 渐悟与顿悟的分别产生与中国禅宗五代与六代传承时期!当时的中国禅宗还是一脉单传,没有后世那么广传普渡!自从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东渡,在少室山传心印给二祖慧可。慧可大师传僧璨大师,僧璨大师是第三祖。僧璨大师传道信大师,道信大师是第四祖。道信大师传弘忍大师,弘忍大师是第五祖。到五祖弘忍时期,门下出了两位高徒,一位是上座弟子神秀,一位是淘米僧慧能。弘忍大师准备传下衣钵,让弟子们都做首偈子,来说明自己对修行的体会!神秀写出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写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大师看了这两首偈子,都十分赞赏。但慧能的偈子更合禅宗之义,就暗里召来慧能,给他印证了所悟,把衣钵也传给了慧能!慧能得了禅宗衣钵,就按照弘忍大师所说,南下避难修持,等候时机出山说法,广度有缘。五祖的徒弟们听说师傅把衣钵传给曾经的淘米僧,都大加愤慨前去追杀慧能抢回衣钵。只有一位弟子惠明追到了得了衣钵的慧能。惠明大声喊到: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望尊者慈悲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沉默行持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
渐悟与顿悟的关系是什么? 理中顿悟领会能掌渐修之方向 事上渐修改错可圆理事之究竟
\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经吧。意思是说:一些事情晓悟道理那么就会看开了,没有那种纠结的心态,趁着感悟的时候消除自己原先不好的情绪。
“执迷不悟”与“执迷顿悟”,两者虽只是一字之差,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顿不能理解为顿时,而是突然或及时的意思.按字面,执迷不悟是按错误的思路、方法而不思悔改,顿悟则是发现了错误而突然醒悟并及时改正.从表面上来看,后者是可挽救的,前者是不可挽救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一个迷字上,首先要看清什么是迷,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说法,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说法,甚至同一个人在看同一件事时,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是非非不是简单几句能说清的,有时顿悟是正确的,但也有时,不悟反而有不悟的好处,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不能简单看待.只有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
渐悟智慧与顿悟智慧有哪些区别? 《悟》:佛法无顿渐.只因迷人说.顿渐本一体.何来分别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什么叫渐悟什么叫顿悟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盘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盘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1)道生的顿悟,(2)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依大乘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