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迁移的类型在地球表层发生的物质迁移过程是可以直接观察的,地球深部物质的迁移虽然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对地表地质现象的分析获得某些认识。例如火山将岩浆喷出地表,可以确信岩浆在地下生成并具有较大的能量,由于地下深处的压力比地表大得多,当上部岩层出现薄弱带时,深部的物质(特别是流体相)就会向上运移。将物质的迁移按照运移的营力(agent)和物质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 包括物质在硅酸盐熔体、水溶液和气相中的迁移,物质的质点较小,通常呈离子、分子或胶体。生物和生物化学迁移 物质的迁移与生物活动有关,如光合作用、生物还原(硫)作用等。机械迁移 元素的存在形式没有变化,物质以岩屑、矿物碎屑等形式迁移。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元素的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2.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环境发生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变得不稳定时,为了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自动解体,而结合成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存在。当元素发生结合状态变化并伴随有元素的空间位移时,称元素发生了地球化学迁移。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是指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
我国在地球化学各分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啊? 1、李曙光(2113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地球化学5261家。1941年生于陕4102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1653技术大学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领域做出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
影响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有哪些 地球上使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靠水和气,再就是火山的爆发,人工的开采。
什么是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2113球的化学组成、化5261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4102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1653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 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地球化学发展简史从19世纪开始,一些工业国家逐渐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填图、矿产资源的寻找及开发利用促进了地球化学的萌芽。1838年,德国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学”这个名词。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美国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
为什么说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是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地球化学的研究重点就是元素的运动和变化
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性状 通过计算,庞西垌矿床不同蚀变带中蚀变碎裂状混合岩、蚀变混合质碎裂岩的TiO2质量系数都为0.85;蚀变碎裂状花岗岩、蚀变花岗质碎裂岩、碎裂状绢英岩的TiO2质量系数分别为0.53、0.43、0.73。也就是说,蚀变作用的结果是围岩质量的增加。图4-4至图4-9展示了蚀变过程中混合岩和花岗岩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不同蚀变带中质量迁移的特征。图4-4 热液蚀变岩石常量元素的TiO2标准化图解(混合岩)1—蚀变碎裂状混合岩;2—蚀变混合质碎裂岩图4-5 热液蚀变岩石常量元素的TiO2标准化图解(花岗岩)1—蚀变碎裂状花岗岩;2—蚀变花岗质碎裂岩;3—碎裂绢英岩图4-6 热液蚀变岩石微量元素的TiO2标准化图解(混合岩)1—蚀变碎裂状混合岩;2—蚀变混合质碎裂岩图4-7 热液蚀变岩石微量元素的TiO2标准化图解(花岗岩)1—蚀变碎裂状花岗岩;2—蚀变花岗岩;3—绢英岩图4-8 热液蚀变岩石稀土元素的TiO2标准化图解(混合岩)1—蚀变碎裂状混合岩;2—蚀变混合质碎裂岩图4-9 热液蚀变岩石稀土元素的TiO2标准化图解(花岗岩)1—蚀变碎裂状花岗岩;2—蚀变花岗岩;3—绢英岩1.常量元素蚀变作用过程中,SiO2、∑FeO(FeO+Fe2O3)属于热液蚀变作用中总体被带入的组分,且随着。
元素地球化学的发展简史 1929年,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挪威的V.M.戈尔德施密特应用灵敏精确的定量光谱法进行了硼、镓、锗、磷、钛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1932年,发表了《硼的地球化学》,1954年在他的名著《地球化学》一书中,几乎论述了所有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苏联地球化学家В.И.维尔纳茨基在《地球化学概论》(1934)一书中,论述了碘和溴的地球化学、游离氧的历史、锰的地球化学史、硅和地壳中的硅酸盐、碳以及放射性元素的地球化学。1950年,芬兰的K.兰卡马和Th.G.萨哈马编写的《地球化学》详尽地论述了每一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1964年苏联科学院稀有元素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结晶化学研究所编纂出版了《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矿物学和矿床类型》一书。美国R.W.费尔布里奇主编了一套名为《地质论文集丛》的丛书,其中有《硼的地球化学》、《铁的地球化学》和《锗的地球化学》等专册。在 6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美国的K.H.韦德波尔主编的《地球化学手册》系统整理了各个元素的地球化学资料。这些乃是国际上元素地球化学的代表性经典文献。中国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从50年代开始。1963年出版了《中国铌、钽、稀土矿床、矿物及地球化学》和《中国锂、铍矿床、矿物及地球化学》两本专著,。
镍 地球化学 去图书管吧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简称物化探所)作为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担负着我国地学领域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与勘查地球化学(化探)两大学科的研究开发及推动相关技术进步的任务,形成了拥有电磁场精细勘查、弹性波场勘查、位场勘查、地下物探、航空物探、物探数据处理、应用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填图、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油气物化探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勘查研究等物化探技术方法的国家级科研技术创新基地。2009年承担各类科研地调项目99项,年度经费共计9774万元。其中:国家科技及专项项目(课题)27项,经费2794万元;地质调查项目38项,经费3704万元;省级财政专项5项,经费2826万元;所长基金29项,经费450万。所长兼党委书记韩子夜(中)、副所长徐刚峰(右二)、副所长胡平(左二)、副所长徐龙强(右一)、副所长史长义(左一)2009年重要科技进展及科研成果航空电法测量技术应用及新技术研发均取得重要进展:“863”重大计划课题“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研制”成功实现了磁矩达到50万A·m2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发射机研制,高灵敏度宽带三分量。
金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及其迁移富集条件 金、银为稀有贵金属元素,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属伴生类型,是伴生元素中主要的综合利用对象。它们在岩石圈中的分布量是很小的,因其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和易被采、选、冶的特点,即使在金属量级上远远低于主金属元素Cu、Pb、Zn(诸如小铁山矿床),也把金、银列为主金属元素之内,甚至对原矿床类型的归属与命名均可发生影响。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分析,Au、Ag与Cu、Zn、Pb等元素同属亲铜元素(副族),具有相同的外电子层(18)结构,在地壳中形成稳定的硫化物。在热流体中一般以配合物形式迁移;当介质中氧浓度大,氟、氯存在时,尚且稳定;当介质S、Se、Te、等浓度大时,配合物变得不稳定而沉淀下来,由于硫化物是共价键或金属键型,与氧化物的离子键在结晶化学上有较大差别。由于离子化电势高,不易放出价电子,有趋向于生成自然元素(Au、Ag、Cu等)状态。金、银在块状硫化物矿图5-39 古陆块上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小秦岭式)石英脉型金矿床模式图(据裴荣富,1995)图5-40 康古尔金矿床26线剖面图(据曾章仁等,1996)l—凝灰质砂岩;2凝灰岩;3—沉凝灰岩;4—安山岩;5—英安岩;6—正长斑岩(次粗面岩);7—糜棱岩及千糜岩;8—金矿体;9铜矿体;10—铅锌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