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碳件的缺陷有哪些 如何防止渗碳缺陷 (1)渗碳层中网状或大块花碳化物 产生的原因是渗碳碳势太高,使表面渗层含碳量太高合渗碳后冷却速度过慢。网状碳化物增加了表面脆性,渗层容易剥落,降低使用寿命,容易使零件表面在淬火或磨削加工中产生裂纹。消除的办法是进行Acm以上的高温淬火或正火。预防办法是减低炉内碳势,延长扩散时间。(2)渗碳层中大量残余奥氏体 产生的原因是渗碳剂浓度太高使表面含碳量过高、淬火温度太高。消除的办法是进行高温回火后重新加热淬火+回火或冷处理+回火。预防措施:降低炉内碳势,选择较低的淬火温度。淬火剂温度偏高也是原因之一。淬火剂的温度越低,淬火冷却的终止温度距离马氏体转变终止点Mf也就越近,马氏体转变进行越充分,残余奥氏体就越少。反之,淬火剂温度高了,则残余奥氏体量也就多了。(3)反常组织 一般在含氧量较高的钢(如沸腾钢)固体渗碳时出现,其特征是网状碳化物和珠光体之间被一层铁素体所分离。这种组织淬火后易出现软点。消除的办法是适当提高淬火温度或适当延长淬火加热的保温时间,以便使组织均匀化,并选用更为剧烈的冷却剂淬火。(4)渗碳零件中形成魏氏组织 在高温下进行长时间渗碳后,奥氏体晶粒会急剧长大,碳浓度也大大增加,在随后的缓慢冷却中。
淬火正火退火回火三者的过程分别是什么,为了得到什么组织? 退火:将工件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后缓慢冷却(通常为随炉冷)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钢的退火工艺种类颇多,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的退火,也称为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扩散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1)以下的退火,也称低温退火。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和去氢退火等。按冷却方式可分为连续冷却退火及等温退火等。正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
渗碳热处理工艺流程如何制定? 流程如下:1、直接淬火低温回火组织及性能特点:不能细化钢的晶粒。工件淬火变形较大,合金钢渗碳件表面残余奥氏体量较多,表面硬度较低适用范围: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用来处理对变形和承受冲击载荷不大的零件,适用于气体渗碳和液体渗碳工艺。2、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00-850℃。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减少工件淬火变形,渗层中残余奥氏体量也可稍有降低,表面硬度略有提高,但奥氏体晶粒没有变化。适用范围:操作简单,工件氧化、脱碳及淬火变形均小,广泛应用于细晶粒钢制造的各种工具。3、一次加热淬火 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20-850℃或780-810℃。组织及性能特点:对心部强度要求较高者,采用820-850℃淬火,心部为低碳M,表面要求硬度高者,采用780-810℃淬火可以细化晶粒。适用范围:适用于固体渗碳后的碳钢和低合金钢工件、气体、液体渗碳的粗晶粒钢,某些渗碳后不宜直接淬火的工件及渗碳后需机械加工的零件。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渗碳前的预处理正火-目的是改善材料原始组织、减少带状、消除魏氏组织,使表面粗糙度变细,消除材料流线不合理状态。正火工艺;用860-980C空冷、179-217HBS。(2)渗碳后需进行机械加工的工件,硬度不应高于30HRC。(3)。
什么是魏氏组织(Widmanstatten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