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诗歌有哪些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

2020-10-04知识4

诗歌有哪些 一、从表达功能角度分2113类从表当5261功能角度,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4102。语言艺术1653的表达,有四种基本手法: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其区别,在于采用哪种手法为主。从诗歌看,叙事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议论,而一旦使用了抒情和议论,则必然是高潮或者点睛。构思叙事诗,应当先采用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把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好,然后才是语言、句子、声韵问题。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用五古。汉代的叙事诗,都是五古,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羽林郎》、《董娇娆》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杂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少数民族的诗歌作品,往往有不少叙事诗,如《创世纪》、《逃婚调》。外国的叙事诗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有人说,现代人用古风写现代生活没有出路。晚清黄遵宪是当是倡导世界*的旗手,可惜当是民族危亡,没有条件凝聚更多人一路探讨。但是,黄遵宪的理论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中国诗歌的遗产,以抒情诗为主。。

诗歌有哪些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

诗余的相关概念 明清两代研究词学的人,根据各自的体会,对于诗余,有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也展开了论辨。俞彦《爱园词话》云:词何以名诗余?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饲亡,所以歌咏词者亡也。谓诗余兴而乐府亡,南北曲兴而诗余亡者,否也。这一段话,意义是可以了解的,但语文逻辑却大谬。既然肯定了“诗亡然后词作”、“词亡然后南北曲作”,为什么立刻就自己否定了这样提法,说是“非诗亡”、“非词亡”呢?既然亡的是“所以歌咏诗者”和“所以歌咏词者”又何必先肯定“诗亡”和“词亡”呢?俞氏之意,以为诗本该是可以歌咏的,到后来,诗亡失其歌咏的功能,于是有词代之而兴,此时人们歌咏词而不歌咏诗了。所以说词是诗之余。再后,词也亡失其歌咏的功能,于是南北曲代之而兴,此时人们歌咏南北曲而不歌咏词了。但是,在这里,俞氏却不说南北曲是词之余。他以为可以歌咏的诗歌,都是乐府。诗在可以歌咏的时候,也是乐府。诗到了不能歌咏的时候,诗还是诗,但已不是乐府了。因此他说:不是诗亡,而只是诗亡失了它的乐府功能。词(诗余)在它可以歌咏的时候,也是乐府,所以不能说“诗余兴而乐府亡”。同样,南北曲兴起之后,诗余只是亡失。

诗歌有哪些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

诗词起源于什么时候? 在所有的文学样2113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5261久的一种样式。散文、4102小说等文学1653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所以算是真正的诗的起源。诗最辉煌的时代是唐朝。词于初盛唐时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宋是词的鼎盛时期。

诗歌有哪些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

郭小川诗歌《青纱帐甘蔗林》原文 《青纱帐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39甘蔗林》作者:郭小川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我只能回答: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词综》收录了哪些词? 《词综》原本三十卷,后有汪森补遗的六卷,共三十六卷,收录六百五十九家词人,共二千二百余首词作。朱彝尊按照时代把本书分为唐词、五代十国词、宋词、金词、元词五个部分,其中以宋词入选作家最多,作品数量也最多。由于词长期以来被称为“诗余”、“小技末流”,未能在文学史上得到足够的地位,因此朱彝尊编《词综》也有“尊体”的目的。汪森在序言中提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这将词提到了与正统文学“诗”一样崇高的地位。汪森所提出的诗词同源观点虽然不正确,但影响却很大,为词的文学史地位提高奠定了基础。而且浙西词派也认为词不仅是花前月下的作品,也可以借闺阁之情写国家大事,认为这是文人失意、不得志之后寄托感情的方式。朱彝尊最推重的词人是姜夔,他所赞赏的创作风格是词派正宗传统的婉约风格。他认为词与诗有严格的疆界之地,词尚雅应走精工之路,诗应当以“清空骚雅”为最。浙西词派重形式的理论主张,为《词综》的编选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书中选录的词作以雅词居多。

关于词的起源的四种讲法分别是什么? 对于词的起源众说纷纭,通常的讲法有以下四种:第一,诗词同时出现,古已有之。清代著名词论家汪森在《词综序》中指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

求诗句和短句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也有我国古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战城南去年战,桑干原.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生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出塞九首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

谁知道诗词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前人讨论词的起源问题,大约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样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从时间上往前追溯,前人则分别认为词起源于远古诗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等等。以下根据诸说上溯年代的远近,分别一一介绍。1、起源于远古说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汪森的《词综序》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

#郭小川#诗歌#读书#青纱帐#南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