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请问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为什么不琐? 南京妙耳山鲁迅读书处

2020-10-04知识9

鲁迅简介 第2句和第3句都没有主语:(2)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3)他在1898年前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后来留学日本。

请问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为什么不琐? 南京妙耳山鲁迅读书处

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写到了两位老师,你认为鲁迅先生对哪位老师的印象较深?这位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

请问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为什么不琐? 南京妙耳山鲁迅读书处

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黑暗的世界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

请问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为什么不琐? 南京妙耳山鲁迅读书处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琐记中上的是哪两个学校 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藤野先生#读书#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