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及特点

2020-10-04知识6

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及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1.萌芽期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2.成长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3.成熟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4.发展期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5.高峰期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古典小说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及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各时2113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5261期:散文4102(历史散文、诸子散1653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从此中国文学开始向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等方向发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学。扩展资料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1、【屈宋】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及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2113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5261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4102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16532、成长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3、成熟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4、发展期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5、高峰期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扩展资料: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现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空前绝后的思想深度和哲学追求。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2、《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记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先秦至两汉文学首先介绍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概述先秦至两汉文学发展的大势.然后依次讲述下述内容:神话与上古歌谣、《诗经》、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与汉末文人诗.在本段教学中,着重阐述中国文学渊源久、成熟早、人文精神突出等要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揭示文学艺术性为主、同时也根据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较多地采用古汉语的教学方法.(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开始确立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时代.本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性明确,常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隋代文学等专题.在教学上,本段文学的讲授要点为:①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学审美价值的自觉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趋势.③魏晋南北朝文学之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艺术达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绝妙的、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就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对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