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的主观宇宙论是什么? 陆九渊的心学命题是“心即理”(《象山全集》卷一二,下引简称《全集》)。他把“心”直接作为客观世界的根源,作为世界的本体。他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日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上,卷二二)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宇宙是包括时空在内的整个世界。在陆九渊看来,整个世界都是人心的体现。这就不同于朱熹的“理学”了。在朱熹的体系中,认为心是理的具体化,也是气的具体化,所以心与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陆九渊所谓的人心,是有其特定的涵义的。其一,指“心于五官最尊大”,它“无形”而“能摄制人”(《全集》卷三五),相当于主观意识;其二,指“良心本体”,“心”即“理”,就是“四端”(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孝弟、仁义等一切封建道德,都为“心”所固有,是天所与我者;其三,指无声无臭的绝对实体,相当于神的化身。他还主张心与理的同一。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全集》卷—)这就是说,心就是理,“理”就在“心”里!是否在所有人的心里呢?否!在他看来,“小人”、“凡人”的心里绝不会有理。他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西。
“心即理”的本体论是什么? 王守仁哲学的本体论是继承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命题(《传习录》上)。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下引此书,简称《全书》,只注篇名)这就是说,“心”包容万物,主宰万物;万物不能离开心、感觉和知觉而存在。有一次王守仁游南镇,一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答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时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全书》卷二)这是把花树是否离心而客观存在和人认识花树需要人的心的感知混为一谈了。他反对朱熹的“心理为二”,认为“心在物则为理”、“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又说:“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这和佛教神秀的“心者,万法之根本也”(《观心论》)同出一辙(zhé)。王守仁“心”之本体论,不但认为心外无事、无物,而且也不存在超越人心。
“心即理”是哪一个学派提出的? “心即理”是宋明时期陆王心学派的哲学命题,语出陆九渊《与李宰书》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王阳明的《传习录上》也有提及“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王阳明心学提出心即理,那么这个“心”指什么? 没读过王阳明的书,在心里科目提出心学,心即理,我理解心为个人修养。我认为个人修养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内心是精神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知行合一是王圣人心学主要内容,值得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