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固体可燃物反应热公式 哪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2020-07-20知识11

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方程式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常温下:NaCl(固)+H?SO?(浓)=NaHSO?+HCl↑(常温)加热条件下:2NaCl(固)+H?SO?(浓)=Na?SO?+2HCl↑(加热)该反应利用的是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的原理,且浓硫酸难挥发,而HCL是易挥发的物质,加热的情况下,HCL挥发出去,生成物的减少,上述反应一直向右移动,所以才制的了HCL。氯化钠是白色无臭结晶粉末。熔点801℃,沸点1465℃,微溶于乙醇、丙醇、丁烷,在和丁烷互溶后变为等离子体,易溶于水,水中溶解度为35.9g(室温)。NaCl分散在酒精中可以形成胶体,其水中溶解度因氯化氢存在而减少,几乎不溶于浓盐酸。无臭味咸,易潮解。易溶于水,溶于甘油,几乎不溶于乙醚。氧气与红磷反应 解: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五氧化二磷4P+5O2点燃=2P2O5,空气中氧气浓度小于氧气中的,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故答案为:4P+5O2点燃=2P2O5 氧气中氧气浓度比。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方程式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NaCl固体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为:2NaCl+H?SO?(△)=2HCl↑+Na?SO?(当然,加热符号应该写在等号上面,但排版问题,只能这么打,见谅)反应原理为:难挥发性的酸制易挥发的酸由于硫酸难挥发,反应时生成的氯化氢气体易挥发,故反应能够进行;且由于HCl挥发,会使反应不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好运。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条件要不要写?如果有机物参加反应是用箭头还是等号?互逆符号?沉淀号?气标? 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条件要不要写?不要如果有机物参加反应是用箭头还是等号?互逆符号?等号沉淀号?气标?都不标,但各种物质均需标明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固体是反应热吗 不一定比如固态的氯化铵和八水合氢氧化钡反应为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燃烧、还有物理变化的浓硫酸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晶体间的反应、以CO、H2、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有物理变化硝酸铵溶解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方程式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常温下:NaCl(固)+H2SO4(浓)=NaHSO4+HCl↑(常温)加热条件下:2NaCl(固)+H2SO4(浓)=Na2SO4+2HCl↑(加热)该反应利用的是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的原理,且浓硫酸难挥发,而HCL是易挥发的物质,加热的情况下,HCL挥发出去,生成物的减少,上述反应一直向右移动,所以才制的了HCL。浓硫酸,俗称坏水,化学分子式为H?SO?,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矿物酸。浓硫酸指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70%的硫酸溶液。浓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稀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同时它还具有脱水性,强腐蚀性,难挥发性,酸性,吸水性等。氯化钠(Sodium chloride),化学式NaCl,无色立方结晶或白色结晶,其来源主要是在海水中,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无色立方结晶或细小结晶粉末,味咸。溶于水、甘油,微溶于乙醇、液氨。不溶于盐酸。在空气中微有潮解性。氯化钠稳定性比较好,工业上用于制造纯碱和烧碱及其他化工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46331产品,矿石冶炼,生活上可用于调味品。主要用于制造氯气、氢气、漂白粉、金属钠等工业原料,以及供盐析肥皂、鞣制皮革、食品调味和腌鱼肉蔬菜等。高度精制的用于生理盐水。若摄取过量,易得高血压。高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规范总结求助 化学方程式等式两边原子个数相同,别忘了写等号,气体沉淀带上箭头,有机反应就注意箭头替代等号,电极反应得标明物质的存在状态哪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1.可燃物的燃烧2.酸碱中和3.金属与酸反应4.反应条件为\"点燃\"的,如铁在氯气中的燃烧吸热反应:1.反应条件为\"加热\"2.反应条件为\"高温\"3.一些特殊反应,如氯化铵固体。请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在空气中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俄化学方程式为:2Mg+O2 点燃.2MgO(合理即可).(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固体后固体质量减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合理即可).(3)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2Mg+O2 点燃.2MgO(合理即可);(2)2KMnO4△.K2MnO4+MnO2+O2↑(合理即可);(3)CO2+Ca(OH)2═CaCO3↓+H2O(合理即可).

#化学反应#氯化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