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白 平平仄仄平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

2020-10-04知识7

出句:李白如痴月下吟【老汉】 仄平平平仄仄平 工部似醉庭前唱

诗律 怎么判断一首诗里是否出现了拗救 简说2113常见的格律诗三种拗救方法平仄是格律5261诗的重要组成部分。4102它是人为的、机械的,而诗歌创1653作却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在创作中很可能出现不符合平仄规定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拗”,即不顺畅。“拗”便破坏了平仄的协调性。为使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于是,人们又设法调整其平仄关系,以便保持其协调性,便又有了所谓的“救”即补救。这样,写起诗来就自由方便多了。格律诗按要求要押韵,其韵脚(即每句最后两个字)分为: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和平平脚四种格式。律诗在相配时要遵循相对、相黏等原则,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字词意义等原因,往往不能严格遵循这些规定,于是就产生了“拗救”问题。律诗的拗救大致分以下三种情况,现简要加以说明:一、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就必须将第三字改“仄”为“平”,即变为“仄平平仄平”例:唐·李白《夜宿山寺》尾联:不敢高声语,仄仄平平仄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改为仄平平仄平其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第一字“恐”用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平声。即“恐”拗,“天”救。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 古诗2113中的平仄介绍:平仄,是中国诗5261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4102仄”指曲折。根据隋朝1653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扩展资料:古诗中平仄的辨别: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一、平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二、仄1、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2、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3、。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七言绝句2113的平仄格式如下: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5261平4102平,(仄)仄 平 平仄1653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首句入韵(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拓展资料: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典范诗作张旭《桃花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送柴侍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望庐山瀑布》

#普通话#平仄#李白#七言绝句#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