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引发自发抑制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叫什么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化学性突触的传递: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有利于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他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以Na+为主),从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EPSP。当EPSP的幅值达到一定值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和(或)K+的通透性,主要是Cl-,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发生IPSP,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呈现抑制效应。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发挥生理效应后,通过灭活酶的作用而失活,或由突触前膜摄取和进入血液途径终止其作用,保证了突出传递的灵活性。1.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2.IPSP是突触。
电生理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为什么用70mv电压刺激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们的不同这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以及这些递质与突触后膜的不同受体相结合来决定的。epsp沿着轴突传导去影响其他神经元,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
谁能简述一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